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汉魏之际艺术活动三论

发布时间:2020-10-21 18:49
   汉魏之际被称作古代中国“人的自觉”发生时期,人的自觉又促使了艺术的自觉。汉魏之际的艺术不仅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更是逐渐摆脱实用和宗教等观念的束缚,表现作者的个性,及其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内心的精神体验,并由此生发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理论,从而表现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纯艺术的基本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汉魏之际艺术活动情况的描绘,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发展方向,考察艺术与社会之基本关联,窥探汉魏之际艺术自觉之蛛丝马迹。 为了研究的方便和准确,在研究汉魏之际的艺术活动之前,本文先对“艺术”“汉魏之际”以及“自觉”的概念作了界定了和阐释。艺术的本质是其审美特征,因此在创作和欣赏时是否带有审美意图是判断艺术自觉的标准,本文正是以此为立足点来讨论汉魏之际的艺术活动。个人认为,汉魏之际的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质变的阶段,这个质变就是审美意识的产生,而当时的社会变迁是这种质变的催化剂,其中,文人的参与和改造是主要原因。因此,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从政治、思想和社会风俗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儒学衰微,政治权力丧失,士大夫们不得不以“末技贱业”作为日常消遣,出于与生俱来的矜持,他们自然要为才艺正名,以免遭不务正业之诟病,艺术地位的提高,原因实在于此。而由于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习惯,他们对艺术作了文人化的改造,使之离开了“技艺”发展所依赖的坊间的土壤,此为“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之开端。其次,文人士大夫需要提高艺术之地位,必须依靠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而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自然成为艺术思想之源泉。“形”“神”、“气”“韵”、“象”“意”等概念,从道家衍出而成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术语,其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将人们对艺术的态度从实用转变为审美,也就是从“技艺”过渡到“艺术”,初步构成形而上学的艺术本体论。最后,世俗化的社会风气、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尚美的社会风潮是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艺术"的定义问题
    二 论汉魏"之际"与人的自觉
    三 汉魏之际艺术活动问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政治变迁与文人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鸿都门学与艺术之争
    第二节 邺下之游与文艺之兴
    第三节 文人创作群体的形成与艺术自觉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汉魏之际的艺术观念
    第一节 道家思想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艺术理论
    第三节 道家思想与艺术创作
第三章 社会风俗与汉魏之际艺术的精神内核
    第一节 任情放旷与个性自由
    第二节 人物品藻与尚美风潮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展云;;名士与英雄抗争的悲剧——孔融《临终诗》解读[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4期

2 仲呈祥;;中国当前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3 胡藤;;“尊刘抑曹”视角下的“诸葛亮神话”[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4 杜佳;;反躬自省是继续前行的动力——全国曲艺界坚持“三贴近”促进曲艺事业健康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J];曲艺;2011年09期

5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6 吴毅;刘立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宋展云;;王弼注经文风略论[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熊良智;;“窃攀屈宋”与杜甫的创作人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杨晋亚;;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10 木斋;;采遗芙蓉:曹植诗文中的爱情意象——兼论建安十六年对曹植的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3 尚建飞;自然之性与善的理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闫晓宇;六极学说源流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5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晨;汉魏之际艺术活动三论[D];安徽大学;2010年

2 尚晓梅;汉魏之际的英雄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芬;汉魏之际法家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帆;汉魏之际的凉州兵团[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苗焕贤;论汉魏之际的伤别诗赋[D];华侨大学;2008年

6 张继刚;汉魏之际士人精神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晶;汉代肉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良娟;《中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巧;自由还是毁灭[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静;魏晋玄学与神仙道教[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0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50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