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声淫”新论
发布时间:2020-11-03 00:29
如何理解孔子“郑声淫”之论,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时至今日,对于何为“郑声”、“郑声”与“郑诗”有何关系、孔子为何“恶郑声”,以及孔子“郑声淫”与“思无邪”二论有无矛盾等问题,学术界仍然争讼未已,难有定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历来诗学界关于“郑声淫”与“淫诗说”的争论,并指出解决“郑声淫”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郑声”和“淫”分别作出准确合理的阐释。 第二部分分析了先秦至汉魏文献中论及“郑卫之音”、“郑音”、“新声”的部分相关材料,指出孔子所言之“郑声”既不是《郑风》,也不是指用以与《郑风》相配的乐调,而是指当时在郑国等地兴起的新生音乐。 第三部分分析了传统解说中训“淫”为过的局限性,结合出土材料论证了孔子论“郑声”之“淫”本有好色淫欲之义,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及相关材料论述了“淫”的与色欲相关意义的获得与原始天父地母崇拜密切相关,而以“淫”为邪、恶等道德负面意义的产生则与原始遘祭仪式的习俗化有关。 第四部分论述了“郑声”与“郑诗”的同源性及孔子对它们迥乎不同的态度,认为“郑声”作为新乐淆乱《诗经》原有乐调,流行各国而导淫败德,是孔子“恶郑声”的重要原因。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认为“郑声”与《诗经》中的《郑风》及与之相配的乐调虽有同源同性的特点,但孔子时代的社会观念中对它们的认识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前者作为新生音乐,在当时逐渐流行并对后者的正统地位和权威性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与破坏。所以孔子才既有“郑声淫”的判语、有“恶郑声”、“放郑声”的激烈态度和倡议,又有对整个《诗三百》“思无邪”的论断。同时还指出不能完全视孔子指斥“郑声”为保守落后的表现。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郑声淫”与“淫诗说”及其争论
二. 何为“郑声”
三. 何为“淫”
(一) 孔子言“郑声淫”之“淫”本含好色淫欲之义
(二) “淫”之与色欲相关意义的获得--“淫”与原始天父地母崇拜
(三) “淫”的观念的道德负面意义的产生--“淫”与原始遘祭仪式的习俗化
(四) “无邪”即不“淫”--“思无邪”之“邪”的训释分歧辨说
四. 孔子为何“恶郑声”?
(一) “郑声”与“郑诗”的同源性及孔子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二) “郑声”“乱雅”与孔子正乐
(三) 淫乐乱政与孔子“放郑声”之论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7811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郑声淫”与“淫诗说”及其争论
二. 何为“郑声”
三. 何为“淫”
(一) 孔子言“郑声淫”之“淫”本含好色淫欲之义
(二) “淫”之与色欲相关意义的获得--“淫”与原始天父地母崇拜
(三) “淫”的观念的道德负面意义的产生--“淫”与原始遘祭仪式的习俗化
(四) “无邪”即不“淫”--“思无邪”之“邪”的训释分歧辨说
四. 孔子为何“恶郑声”?
(一) “郑声”与“郑诗”的同源性及孔子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二) “郑声”“乱雅”与孔子正乐
(三) 淫乐乱政与孔子“放郑声”之论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詹福瑞;孔子诗论管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2 孙伯涵;“郑声淫”与孔子说《诗》[J];齐鲁学刊;1992年05期
3 苗建华;郑声辨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867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