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的朝鲜形象

发布时间:2020-11-03 04:06
   魏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发表的一批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唱出了那个时代真诚的精神与信念。吸引了不少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散文和小说的人物塑造和艺术成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而本文试图从形象学的角度,运用孟华所著《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原理与方法,考察魏巍作品中朝鲜形象的生成及两国文化、政治、历史、作家自身等因素对这一“异国形象”的影响。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涉及到很多朝鲜人物、风俗和方物、景物描述,也有观念、言词和套话,总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是较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基于此,本文拟对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的朝鲜形象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研究对象以魏巍抗美援朝文学文本为主、以其它文献资料为辅。本文共分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阐释了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其次是影响魏巍塑造朝鲜形象的原因,主要是作家魏巍对朝鲜的感受和认识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对朝鲜形象的归纳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风俗和方物形象、景物形象、言词和套话形象,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及其内在隐匿着的创作者执著的本土文化崇拜意识。魏巍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不但在满足民族想象的前提下提供了文化想象的依据,而且能形成与政治内涵的同构性对等的文化内涵的同构性。最后是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朝鲜形象的构建,是与这场战争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相联系的,阐释论文中朝鲜形象渗透出的文化内涵,国家意志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朝鲜与中国都是世界无产阶级政权,或者说是国际社会主义联盟共同体的一个代码,隐喻着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斗争方向的同步性。作家魏巍用“亲善”的态度和模式创造了朝鲜形象。美军的入侵不但打破了朝鲜半岛的政治领域,而且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社会主义势力构成严峻的挑战与威胁。所以,志愿军的入朝在“唇亡齿寒”的危难意识外,多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自卫意味,暗含着对内涵同一、秩序同一的“大社会主义”概念的坚决认定。中国形成了一种习惯从相似意象中反观自身的浓重的“及我”情结。尤其是西方列强对弱国的每一次挑衅,都能在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民的集体情绪中聆听到怒潮般的回响。研究朝鲜形象,不可忽视其与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深刻勾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认识别人,反省自己,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一种重回历史语境的意义。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态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比较文学形象学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影响魏巍塑造朝鲜形象的原因
    2.1 魏巍对朝鲜的感受和认识
    2.2 作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三章 朝鲜人物形象的构建
    3.1 女性形象
        3.1.1 “阿妈妮”形象
        3.1.2 “勇毅与温柔并存”年轻妇女形象
    3.2 朝鲜儿童形象
    3.3 人民军形象
    3.4 华人“自塑形象”
第四章 风俗和方物、景物形象
    4.1 风俗和方物形象
    4.2 景物形象
        4.2.1 朝鲜的自然风光
        4.2.2 战争视阈下的朝鲜景象
        4.2.3 战后的景物
第五章 言辞与套话
    5.1 “阿妈妮”、“阿爸基”
    5.2 “东木”、“阿姊嬷妮”等言辞
    5.3 “李承晚”
    5.4 “米国撒拉米”、“美国鬼子”
第六章 结论: 形象渗透出的文化内涵
    6.1 人物形象塑造与国家意志
    6.2 描述者“亲善”的态度和模式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增如;;丁玲办《中国》的几个片段(下)[J];读书文摘;2011年08期

2 张持坚;;“烈士”活着[J];新湘评论;2011年16期

3 傅安辉;;执着书写红军长征的作家[J];杉乡文学;2011年07期

4 艾了;;智慧与幽默[J];涉世之初;2004年08期

5 ;上帝的答复[J];基础教育;2006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纪捷;晋察冀诗派艺术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安桂颍;论巴金作品中朝鲜形象的流变[D];延边大学;2012年

3 孙威;组合汇率预测方法在人民币/美元汇率预测上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宇;论路翎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中的朝鲜形象[D];延边大学;2012年

5 贾延祥;《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68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8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