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学嬗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9:29
本论文着重讨论东汉中后期至建安时期的文学嬗变问题,由引言和正文组成。导论部分主要探讨文学自觉问题。在对文学自觉进行界定后,本文认为文学自觉肇始于东汉中后期,成熟于建安时期。上编主要探讨汉魏文学嬗变成因问题,分为五章。第一章讨论政治变迁对文学嬗变的影响。认为东汉中后期政治的衰頺、汉末山河板荡及天下三分的政治巨变,使文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主要体现为盛世精神的失落和文学创作题材和格局的小型化、揭露政治的黑暗和生民的苦难、理想和功业的向往及失志后的苦闷与歌哭。第二章探讨儒学的式微对文学的影响。认为随着儒学的渐趋衰败,文学日渐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开始了向文学自身的复归。第三章探讨道家思想的复活和道教的兴起与文学嬗变的关系。认为道家思想的复活导致隐逸文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则将游仙文学和养生、方术文学推向高潮,文学的领域得到拓展,第四章探讨世风的变化与文学审美趣味的相应变化。认为随着尚美之风的流行,人的自身美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各体文学向整齐华美的方向发展。士人人格的裂变导致文学中揭露、批判恶俗世风主题的作品增多。感伤思潮的流行,使文学中表现生命不恒、羁旅愁怀、痛苦相思、莫名愁怨等感伤之作大量涌现。第五章探讨鸿都门学与曹氏家风对文学的影响。认为以汉灵帝为代表的鸿都门学在汉末确立了新的文艺观念,并得到随后的曹氏父子的继承和发扬,这导致文学向性灵化的方向发展和俗文学在汉末建安时代的崛起。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政治变迁与文学嬗变
第一节 汉魏政治的变迁
第二节 政治变迁与文人的思想、生活
第三节 文学题材、格局及风格的变化
第四节 反映世积乱离和英雄意识的文学主题
第五节 建安风骨的失落与复归
第二章 思想变迁与文学嬗变(上)
第一节 儒学思想权威的渐趋式微
第二节 学术斗争与经学没落
第三节 文体观念发展显示的文学化进程
第四节 诗性精神的复归
第五节 辞赋与儒学思想的背离
第六节 散文的新变及其文学化进程的不均衡性
第三章 思想变迁与文学嬗变(下)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汉魏隐逸之风
第二节 养生、方术与汉魏文人生活
第三节 隐逸文学的长足发展
第四节 游仙、养生文学领域的拓展
第四章 世风变迁与文学嬗变(上)
第一节 人物品藻与尚美之风
第二节 士人心态的变化与感伤思潮的流行
第三节 文学审美趣味的新变
第四节 文学对世风衰败的批判
第五节 文学中的悲情主题
第五章 世风变迁与文学嬗变(下)
第一节 鸿都门学
第二节 曹氏家风
第三节 文人地位的提高和文学观念的变化
第四节 文学的性灵化倾向
第五节 俗文学的崛起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8407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政治变迁与文学嬗变
第一节 汉魏政治的变迁
第二节 政治变迁与文人的思想、生活
第三节 文学题材、格局及风格的变化
第四节 反映世积乱离和英雄意识的文学主题
第五节 建安风骨的失落与复归
第二章 思想变迁与文学嬗变(上)
第一节 儒学思想权威的渐趋式微
第二节 学术斗争与经学没落
第三节 文体观念发展显示的文学化进程
第四节 诗性精神的复归
第五节 辞赋与儒学思想的背离
第六节 散文的新变及其文学化进程的不均衡性
第三章 思想变迁与文学嬗变(下)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汉魏隐逸之风
第二节 养生、方术与汉魏文人生活
第三节 隐逸文学的长足发展
第四节 游仙、养生文学领域的拓展
第四章 世风变迁与文学嬗变(上)
第一节 人物品藻与尚美之风
第二节 士人心态的变化与感伤思潮的流行
第三节 文学审美趣味的新变
第四节 文学对世风衰败的批判
第五节 文学中的悲情主题
第五章 世风变迁与文学嬗变(下)
第一节 鸿都门学
第二节 曹氏家风
第三节 文人地位的提高和文学观念的变化
第四节 文学的性灵化倾向
第五节 俗文学的崛起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兆年;三国战争诗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8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