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一 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再思考
二 “五四”前后民间文化资源的重新发现
(一) 北大歌谣运动
(二) 中大民俗学运动
三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一) 对传统文学主体观的颠覆
(二) 对儒家道统文学观的超越
四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一) 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质
(二) 中国文学精神现代转型中的民俗参与
五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形式的现代转型
(一) 语言民俗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变革
(二) 语言民俗与中国现代文学体式的变革
参考书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程德强;;五四散文的话语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邵子华;;论戏剧冲突与人生双极性的同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9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71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7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