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转向”与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1-01-04 22:03
20世纪80年代的"视觉转向",不仅代表着文化形态的转变和生成,还表征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以文本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创作,是否也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视听语言的时代语境下,许多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影视、绘画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让文本语言有了"视觉化"特征。本文建立在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先锋派文本"内容"的"可阐释性"为前提,从"电影剪辑"和"抽象派绘画"两个角度,对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进行解读。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05期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视觉转向”概述
二、中国先锋派文学的研究空白
(一)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价值不仅是“形式”层面的价值,还有“内容”的意义
(二)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价值在于文本的“可阐释性”
三、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一)“电影剪辑”与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1.“镜头”的选择
2.“剪辑”
(二)“抽象派绘画”与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1.“冷抽象”
2.“热抽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锋文学与外国文学[J]. 孙甘露. 文艺争鸣. 2007(10)
[2]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与新的“意识形态论争”[J]. 程波.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2)
[3]论先锋文学的探索之路[J]. 汤红.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03)
[4]现代汉诗解读与格式塔意象再造——兼谈读者拒绝当代诗歌的原因[J]. 沈健.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8)
[5]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J]. 陶东风,罗靖. 文艺研究. 2005(10)
[6]重返80年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J]. 张新颖. 南方文坛. 2004(02)
本文编号:2957449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05期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视觉转向”概述
二、中国先锋派文学的研究空白
(一)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价值不仅是“形式”层面的价值,还有“内容”的意义
(二)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价值在于文本的“可阐释性”
三、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一)“电影剪辑”与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1.“镜头”的选择
2.“剪辑”
(二)“抽象派绘画”与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1.“冷抽象”
2.“热抽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锋文学与外国文学[J]. 孙甘露. 文艺争鸣. 2007(10)
[2]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与新的“意识形态论争”[J]. 程波.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2)
[3]论先锋文学的探索之路[J]. 汤红.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03)
[4]现代汉诗解读与格式塔意象再造——兼谈读者拒绝当代诗歌的原因[J]. 沈健.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8)
[5]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J]. 陶东风,罗靖. 文艺研究. 2005(10)
[6]重返80年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J]. 张新颖. 南方文坛. 2004(02)
本文编号:2957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5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