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基于同情的浪漫认同——论雪莱传记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1-01-05 03:27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民国时期曾被文学青年视作偶像,徐志摩、吴宓、于赓虞、沈从文等作家都曾被放置在"像雪莱"的人物谱系中。这一现象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倡导的自然主义批评观对传记研究的关注紧密相连。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的《爱俪儿:雪莱传》影响最广,对这部传记的关注与译介也处于对西方新传记作品和理论的译介潮流中。雪莱偶像化契合了"五四"知识人希望摆脱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雪莱传记所塑造的爱情观代表着一种普遍存在于浪漫主义者身上的特质,新文学作家对雪莱浪漫形象的认同,其实暗含着一种自我认同。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肖像批评及其当代启示——读范希衡译《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J]. 许钧.  文艺研究. 2017(05)
[2]法国文学史的建立——从圣伯夫到朗松[J]. 钱翰.  法国研究. 2013(03)
[3]一个浪漫诗人的偶像效应——二三十年代中国诗人对雪莱婚恋的讨论与效仿[J]. 张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2)
[4]从圣伯夫出发——普鲁斯特驳圣伯夫之考证[J]. 刘晖.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1)



本文编号:2957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57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