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李白的布衣意识

发布时间:2021-01-05 03:58
  本文试图结合布衣意识的历史渊源以及李白生平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社会人文大背景来探究李白布衣意识的来源,考察布衣意识在李白思想中的体现,以及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的风格面貌、体裁选择以及情感表现和语言风格等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状况、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资料和研究方法。是论文的总体介绍。 第二章 “布衣”考及布衣意识的内涵。梳理“布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在此基础上论述布衣意识的内涵。身为布衣之人,无论出处穷达,都以兼济天下的布衣之道自任,同时注重对以自由人格为中心的布衣之操的培养,对于入仕抱有为帝王师的布衣之礼的理想。 第三章 李白布衣身份的认定及布衣意识的来源。李白身为一介布衣的身份与境遇以及李白一生始终稳定地存在布衣意识这种心理现象是确凿无疑的,这是我们立论的根据。李白布衣意识的来源除了身份因素之外,还有早年经历、时代背景与历史继承等。 第四章 李白布衣意识的表现与特点。李白布衣意识具体表现为布衣之道、布衣之操和布衣之礼。功成身退思想是李白布衣意识的集中体现。 李白的隐逸求仙与交游干谒...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关于本文选题的意义
    二、关于研究现状的介绍及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论文的资料及研究方法问题
第二章 “布衣”考及布衣意识的内涵
    一、“布衣”考
    二、布衣意识的内涵
第三章 李白布衣身份的认定及布衣意识的来源
    一、李白布衣身份的认定
    二、李白布衣意识的来源
        (一)、早年经历
        (二)、时代背景
        (三)、历史继承
第四章 李白布衣意识的表现与特点
    一、布衣之道
        (一)、李白的隐逸与布衣之道
        (二)、李白的交游、干谒与布衣之道
        (三)、李白的功名富贵思想与布衣之道
    二、布衣之操
        (一)、对济世理想的执着精神
        (二)、对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深刻体认
        (三)、绝世独立的布衣之傲
        (四)、不断升华的侠义之风
    三、布衣之礼
    四、功成身退——矛盾的化解与失败
第五章 李白布衣意识对其作品的影响
    一、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体裁选择的影响
    二、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三、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情感表现和语言风格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布衣意识的升华——布衣李白的典型化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白之悲的再审视——兼对“盛唐气象”的再理解[J]. 蔡振雄.  阴山学刊. 2003(05)
[2]“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诗人气质分析[J]. 康怀远.  甘肃社会科学. 2003(04)
[3]李白待诏翰林及其影响考述[J]. 戴伟华.  文学遗产. 2003(03)
[4]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J]. 严萍.  中州学刊. 2002(06)
[5]思想还是姿态:李白儒道言说的意义[J]. 过常宝.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6]李白无所适从之人生与其独特的文化气质[J]. 郭顺玉.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7]纵横术与唐人干谒之风——从李白《与韩荆州书》说起[J]. 陶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8]李白任翰林学士辨[J]. 傅璇琮.  文学评论. 2000(05)
[9]李白的布衣意识及其人文精神[J]. 张英.  云南社会科学. 1999(06)
[10]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J]. 詹福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本文编号:2957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57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0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