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风俗与《牛郎织女》
发布时间:2021-01-05 04:46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对它的产生许多专家学者都撰文论述,现在看来最为可信的看法应是在春秋以前,而不可能在西汉。关于它的演变,由于明显的文献极少且不系统,很少有人有成熟的观点和论证。经过导师赵逵夫先生近二十年的研究和近三年的集中耙梳,我们对这一传说已有相对清晰的认识。织女应是秦人的始祖女修,牵牛来自周祖先中的叔均。就其演变看,牛女传说和七夕风俗不能割裂开来去研究。从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的方面来研究,我们的观点如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应在战国时就应存在,从现有的文献分析,这期间他们作为星神的高贵身份长时间的留在上层统治者的记忆中。汉初文献中乌鹊架桥的情节应是牛女传说中很早的“母题”。到汉未,由于社会发生大的变化,牛女故事得到突显,其中表现出的“勤劳”、“悲愁”、“忠诚”、“盼聚”意识成为后代牛女传说的核心话题。魏晋时期是牛女传说的分化期。在中上层社会群体中,由于具体的环境或追求目的影响,牛女传说具有政治化、仙化的倾向。南北朝时期,以穿针、娱乐为中心的七夕活动逐渐成为上层集团关心的话题,七夕时嬉娱成份骤增。由于这些变化,此时的牛女传说作品中,在叙述语...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选题的确定
二、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的难度与解决的办法
四、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
五、先秦时期牛女传说概述
第一章 汉魏六朝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两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传统主旨的低徊
二、时代特征的寄寓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一、情感领域的守候
二、嬉娱成份的骤增
三、江南色素的移植
第二章 唐五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一统繁荣下的复归与拓展
一、“鹊桥”意识的恢复
二、陶冶感情的多种主题
三、“牛郎”称谓的出现
第二节 隆兴盛世下的浮华与迷失
一、绮丽的过桥情节
二、牛女故事的边缘化
三、“河鼓”与织女的相混
第三章 宋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主流意识的强势渗入
一、理学思想的浸透
二、仙道故事的充斥
第二节 挤压后的文人化特征
一、重文献与轻流传的创作
二、借牛女抒胸臆的倾诉
第三节 “鹊桥仙”词牌名及其创作
第四章 元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向牛女乞巧的基因追溯
一、种“巧芽芽”
二、挂鹊桥图
三、佛教影响
第二节 在七夕晏饮的娱乐流程
一、乞巧与验巧
二、晏饮与娱乐
三、醉收与迟散
第五章 明清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东南特征的丰满
一、创作主体的变化
二、节日筵晏的凸显
三、经典爱情的附着
第二节 古风遗俗的犹存
第三节 牛郎得姓的解读
结语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二、七夕风俗的演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牛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分化[J]. 赵逵夫. 长江学术. 2008(01)
[2]跂彼织女,在水之湄——读况澍的集《诗》“七夕”诗[J].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3]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J].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4]宋代七夕诗词的发展与流变[J]. 黄世民. 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4)
[5]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及其演变[J]. 王帝.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1)
[6]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J].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J]. 樊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8]七夕五考[J].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唐代七夕文学初探[J]. 杨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中后唐时七夕乞巧心理之社会考[J]. 聂济冬.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2958047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选题的确定
二、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的难度与解决的办法
四、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
五、先秦时期牛女传说概述
第一章 汉魏六朝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两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传统主旨的低徊
二、时代特征的寄寓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一、情感领域的守候
二、嬉娱成份的骤增
三、江南色素的移植
第二章 唐五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一统繁荣下的复归与拓展
一、“鹊桥”意识的恢复
二、陶冶感情的多种主题
三、“牛郎”称谓的出现
第二节 隆兴盛世下的浮华与迷失
一、绮丽的过桥情节
二、牛女故事的边缘化
三、“河鼓”与织女的相混
第三章 宋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主流意识的强势渗入
一、理学思想的浸透
二、仙道故事的充斥
第二节 挤压后的文人化特征
一、重文献与轻流传的创作
二、借牛女抒胸臆的倾诉
第三节 “鹊桥仙”词牌名及其创作
第四章 元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向牛女乞巧的基因追溯
一、种“巧芽芽”
二、挂鹊桥图
三、佛教影响
第二节 在七夕晏饮的娱乐流程
一、乞巧与验巧
二、晏饮与娱乐
三、醉收与迟散
第五章 明清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东南特征的丰满
一、创作主体的变化
二、节日筵晏的凸显
三、经典爱情的附着
第二节 古风遗俗的犹存
第三节 牛郎得姓的解读
结语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二、七夕风俗的演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牛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分化[J]. 赵逵夫. 长江学术. 2008(01)
[2]跂彼织女,在水之湄——读况澍的集《诗》“七夕”诗[J].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3]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J].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4]宋代七夕诗词的发展与流变[J]. 黄世民. 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4)
[5]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及其演变[J]. 王帝.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1)
[6]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J].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J]. 樊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8]七夕五考[J].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唐代七夕文学初探[J]. 杨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中后唐时七夕乞巧心理之社会考[J]. 聂济冬.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2958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5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