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及其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1-02-28 09:5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世说新语》体现着叙事艺术从史传向小说的过渡。前有儒家及史传文学所倡导的写实艺术,后有唐宋传奇的始有意为小说,《世说新语》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所处的叙事地位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此书在叙事文字、角度、思维、方法、技巧、谋略等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带有明显的中国叙事风格。近年来对《世说新语》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对于文本的叙事艺术研究较为薄弱。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对书的训诂、考证及社会、心理、审美文化等方面,对其叙事艺术及价值少有探究,本论文研究《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力图将此书放在中国叙述学发展的轨道上,将它的叙事艺术做一梳理和深层挖掘,揭示《世说新语》在叙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前代的继承及发展,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和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世说新语》叙事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该部分着重从纵向方面论述叙事艺术的起源问题,先秦诸子百家关于文学叙事的理论与实践,史传文学对《世说新语》叙事创作的重大影响,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对《世说新语》叙事创作的间接影响及《世说新语》的创作对前代叙事理论和方法的继...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世说新语》叙事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一)《世说新语》之前中国的叙事理论发展情况
        1、叙事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2、叙事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叙事目的阐述
    (二)《世说新语》叙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对其影响
        1、儒学式微对叙事心理、选材的影响
        2、玄佛盛行对叙事逻辑、风格的影响
        3、人物品藻开拓了叙事的角度和体例
    (三)《世说新语》叙事对史传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1、对叙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
        2、写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二 《世说新语》的叙事主体之说明
    (一)叙事倾向
    (二)叙事主体的介入
        1、叙事主体价值取向的介入
        2、叙事主体的论断介入
        3、书名体现着叙述主体的介入
三 《世说新语》的叙事谋略
    (一)《世说新语》的叙事视角
        1、视角流动中体现人物个性
        2、聚焦日常生活 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
        3、藏而不露 避实就虚
    (二)写人艺术
        1、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人物的衬托艺术
        3、美恶并写 合乎情理
    (三)《世说新语》的意向叙事
    (四)《世说新语》的时空处理与其人文化
四、诗意叙事语境的建构
    (一)语言的情境
    (二)白描手法的运用
    (三)语言的形式
五、《世说新语》叙事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一)叙事观点的转变与拓展
    (二)对后世作品文学性叙事思维的影响
    (三)语言艺术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四)志人小说叙事形式定型为后代定体例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佛教因果观与六朝至初唐志怪小说[J]. 何清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2]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J]. 李泽需.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6(03)
[3]从汉魏六朝杂传到唐人传奇——关于唐人传奇渊源的再思考[J]. 熊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5)
[4]《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J]. 陈瑜.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5]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及影响[J]. 王旭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传、记辞章化:从中国叙事传统看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J]. 陈文新,王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2)
[7]《世说新语》:史传的孳生和演化[J]. 何正兵.  宜宾学院学报. 2005(03)
[8]从《世说新语》看刘义庆的文学思想[J]. 刘庆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世说新语》对偶句艺术特色探析[J]. 张沈安,高云.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10]试论《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J]. 鲁统彦.  东岳论丛. 2001(01)



本文编号:3055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55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