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子》文本考释及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14:58
  1973年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墓《文子》残简的出土证实了《文子》的不伪,这同时也肯定了《文子》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价值。以前学者们讨论《文子》的思想大都依据今本的材料,不过今本《文子》真伪掺杂,对今本的材料不加选择地全面采用,必然导致讨论结果的失真。在竹简释文公布以后学者们谈论《文子》的思想大都主张把今本和简本分开来讨论,这往往又容易只顾及简本而忽略今本《文子》的内容。笔者认为对于《文子》思想的讨论既要结合竹简、又要充分重视今本中可能保存下来的原本的内容。介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对今本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辨。因此,本文拟从对今本《文子》进行全面细致考辨的基础上,对《文子》的思想进行讨论,以期作出合理的价值评价。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古本《文子》的成书年代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综合疏理各种说法,进一步肯定了古本《文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结论。同时认为《文子》思想产生于战国中后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并在黄老思想的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也是讨论《文子》思想的基础。今本《文子》与《淮南子》存在大量的重袭内容,这也正是今本《文子》为学者所诟病的主要原因。关于今本《文子》与《淮...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子》的成书年代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古本《文子》的成书年代
        一、《文子》“士庶”连言及其战国古文字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二、《文子》思想在黄老思想发展链中的位置
        三、《文子》其它思想论题所展现的时代属性
    第二节 《文子》学术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第二章 今本《文子》与《淮南子》重袭内容考辨
    第一节 学界关于《文子》与《淮南子》关系的考辨
    第二节 《淮南子》袭取今本《文子》章节比斟
第三章《文子》对早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第一节 《文子》对《老子》“道”的改造
        一、将“道”和“气”作了沟通
        二、学“道”以“神听”
        三、《文子》论“道”的实用性
    第二节 《文子》对“无为”理论的发展
        一、《文子》对“无为”的认识
        二、“无为”在于“贵因”
        三、“君道”与“执一无为”
    第三节 《文子》“时”之观念及其“时变”思想
        一、《文子》论自然属性之“时”
        二、《文子》论社会属性之“时”
        三、文子“时变”思想的道家特色
    第四节 《文子》的“功名”思想
第四章 《文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通
    第一节 《文子》“精诚”与儒道思想的关系
        一、“精诚”探源
        二、“精”、“诚”结合的义理基础
        三、“精诚”的义涵及其儒道兼融的特点
    第二节 《文子》“四经”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一、《文子》论“道”与“德”的关系
        二、《文子》论“四经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相关论著
    二、参考论文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子》撰作年代考[J]. 刘群栋.  中州学刊. 2007(06)
[2]《文子》在楚国成书的新线索[J]. 徐文武.  江汉论坛. 2005(03)
[3]浅说《文子》[J]. 张萍,蒋洪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4]《文子》易学思想简论[J]. 曾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5]文子与墨子[J]. 孙以楷.  学术月刊. 2002(03)
[6]从出土材料再论《文子》及相关问题[J]. 宁镇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7]关于“韩非读过《文子》”及其他[J]. 张丰乾.  管子学刊. 1999(04)
[8]初读郭店楚简[J]. 庞朴.  历史研究. 1998(04)
[9]《文子》成书时代琐议[J]. 谭家健.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10]《文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J]. 张杰,郑建萍.  管子学刊. 1997(04)

博士论文
[1]《文子》成书及其思想[D]. 葛刚岩.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11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11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