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美学价值及汉译的动态对等
本文关键词:格律诗的美学价值及汉译的动态对等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艺术,是对原文的再创造,翻译之难有时胜过创作。在所有文体的翻译中,最难的当数诗歌翻译,这是因为诗歌是把语言高度形象化、艺术化的结晶。译诗者不仅要努力再现原诗的思想风貌、内容特征、表现手法、艺术特点,而且还要着力再现原诗的形式、格律与节奏。因此,这就使得英诗汉译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作者力求通过“格律诗的美学价值及汉译的动态对等”的研究来证明美学理论及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英格律诗汉译有指导意义。 无论是英格律诗与美术,还是歌谣与音乐,作者以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以美学家朱光潜、毛荣贵、黄臬圻的观点为美学理论支撑,以席勒的古典美学理论为指导,使英诗汉译更具现实意义。 作者以英语格律诗的汉译为切入点,从跨学科角度,研究英诗汉译过程中的关系及融合。首先,文章着眼于英格律诗与美术的融合,作者通过感悟到的英格律诗中的真实画面来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对英格律诗中颜色词汇的翻译所进行的美学和动态的分析,力求译出诗歌的多彩。其中作者独特的颜色词汇分类研究方式也是论文的一大创新。 汉英两种语言有别,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诗中呈现出的画面感和颜色也是相似的。这两个共同点可以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对诗歌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并提高译文质量。 作为各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源泉及重要组成部分,歌谣体现着音乐最强音。其次,作者把歌谣与音乐学科相结合,探究歌谣中单词格、音乐韵律、(即乐谱)译成汉语文本后的汉字发音三方面的关联,这三方面又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和译作的乐感的,并力求对译者有些启迪。
【关键词】:诗歌翻译 音乐 美术 美学 动态对等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4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4-18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Study14-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5
-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5-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31
- 2.1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by Eugene A. Nida18-22
- 2.2 Aesthetics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in China22-29
- 2.2.1 Aesthetic theory given by Zhu Guangqian23-24
- 2.2.2 Aesthetic theory established by Mao Ronggui24-27
- 2.2.3 Aesthetic theory written by Huang Gaoxin27-29
- 2.3 German Classic Aesthetics by Schiller29-31
- Chapter 3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etrical Verse and the DynamicReproduction in Chinese31-64
- 3.1 Hypothesis of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y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and Aesthetics Theories31
- 3.2 Beauties of Picture and Color in English Metrical Verse31-54
- 3.2.1 Picturesque Image ----Verse in Picture,Picture in Verse31-43
- 3.2.1.1 Realization and Circumstances:Abstract Picture & Realistic Picture in Metrical Verse33-34
- 3.2.1.2 Dynamic Equivalence in Expressing the Beauty of Image34-43
- 3.2.2 Image of Color Words in English and Aesthetic Reproduction43-54
- 3.2.2.1 Gene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Color Words43-45
- 3.2.2.1.1 Gene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English Color Words43-44
- 3.2.2.1.2 Gene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Chinese Color Words44-45
- 3.2.2.2 Beauty of Color Words in Poetry45-53
- 3.2.2.2.1 Beauty of Image in Describing of Nature45-49
- 3.2.2.2.2 Beauty of Emotion in Describing of Characters49-51
- 3.2.2.2.3 Beauty of Specific Words51-53
- 3.2.2.3 Dynamic Equivalence in Expressing the Beauty of Color53-54
- 3.3 Beauty of Music in Special Metrical Verse---Ballad54-62
- 3.3.1 Poetry Note—Rhyme56-57
- 3.3.2 Expression of Rhyme and Analysis in Ballad57-62
- 3.3.3 Dynamic Equivalence in Expressing the Beauty of Sound62
- 3.4 Summary and Suggestions62-64
- Chapter 4 Conclusion64-66
- 4.1 Major Findings64-65
- 4.2 Limitation of Study65-66
- References66-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齐文;;动态对等视角的注释性翻译——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侯宝华;;戏剧翻译的种类及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3 袁晨;;转换生成语法对德语名词翻译的指导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薛睿洁;;中西翻译标准比较[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5 周红波;;张力:透视格律诗音韵美的另一个角度[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王向峰;;唐代格律诗的体式规范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瑞弘;冯静;;传统格律诗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嬗变——以《盛京时报》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8 段Ya卉;;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春望》三个译本为例[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9 马静利;李萌;;多维视角下动态对等原则的解读[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谭显宗;;试论唐人“格律诗”创作的美善过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林林;;委婉语的翻译与动态对等理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张慧贞;;从动态对等角度试析电影《功夫》对白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思;;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游瑞娇;;形式美在英律诗汉译中的保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6 张旭;;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晓鹏;;春风雅言[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8 陈丙莹;;郭沫若与闻一多新诗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9 钱明锵;;诗词吟诵八法[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西渡;;孙大雨的新诗格律理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马凯;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赣南师范学院 黄震云;唐代格律诗的写成与传唱[N];光明日报;2008年
3 马凯;谈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N];光明日报;2011年
4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马凯;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张少华;建议将汉语格律诗和楹联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郑伯农;关于格律诗的回顾与前瞻[N];文艺报;2005年
7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马凯;“求正容变”,格律诗的复兴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罗锡文;横看成岭侧成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贺;传统诗词缘何复兴[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吕进;新诗的“变”与“常”[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3 陈奇敏;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天一;格律诗的美学价值及汉译的动态对等[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玮;动态对等视角下现代中文译本《圣经·雅歌》翻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袁一俏;从动态对等理论视角评《圣经》的两个译本[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程银春;论孙大雨的格律诗观念与翻译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郭凤霞;《红楼梦》格律诗英译的语篇衔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方苗;从动态对等角度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中译本中幽默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张琼;浅析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翻译中的应用[D];中北大学;2010年
8 张艳;动态对等视角下Hawkes《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缺失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洁;指导翻译的最佳原则——动态对等原则[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10 代光金;从动态对等的角度来看英汉双语词典中的翻译[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5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