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基于翻译美学的余光中《守夜人》自译中的“变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21:28

  本文关键词:基于翻译美学的余光中《守夜人》自译中的“变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美学 “变通” 诗歌自译 美学效果


【摘要】: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将原作的美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由于中英文在字、形、音、意等语言方面本身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化方面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审美观等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照字面直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灵活采取“变通”手段,再现原文的意境美和音形美。余光中是知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提倡翻译中灵活“变通”,也力推以诗译诗,在其自译中将作者和译者融为一体。自译诗歌集《守夜人》展现了余光中作为译者的深厚功底和独到翻译理念,为研究审美再现手法之一“变通”及其翻译美学思想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材料。 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诗歌原文与译文作详细的对比,对译文的美学效果作深入的剖析,分析余光中自译诗歌集《守夜人》中“变通”手法的运用,及由此产生的美学效果,总结余光中自译中“变通”的特点,进一步得出余光中诗歌翻译美学思想的具体内涵。 通过对诗歌集中的18首诗歌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总结“变通”在余光中的自译诗歌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除了个别诗歌译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增加,总体上余光中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变通”,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与内容。第二,余光中运用了大量的“变通”手段实现诗歌形式系统(音韵,词汇,句法和篇章)方面的审美再现,而非形式系统方面(意境,情感和语气)的审美再现也是通过形式层面的“变通”实现。第三,余光中“变通”手段与方式的选择以确定的目的语读者为导向,以满足他们的美学期待。通过大量的“变通”,译文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音韵与形式美,且准确地传达了意境,情感和语气等非形式的深层美,也就是形神兼备。与此同时,部分“变通”还创造了一些原文没有的美,使以诗译诗的想法成为了现实。从译文中的“变通”及产生的效果来看,余光中的诗歌翻译美学思想可具体的总结为以下几点:1)先形似而后神似的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2)译文应当再现原文的美且适当地创造美,实现以诗译诗;3)审美再现应当是针对明确的读者群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 本文研究有利于对审美再现手法之一“变通”的进一步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余光中自译及翻译美学思想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美学 “变通” 诗歌自译 美学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1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1-12
  • 1.3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thodology12
  • 1.4 Thesis Structure12-14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14-21
  • 2.1 Yu Kwang-chung’s Translation Thoughts14-17
  •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Yu’s Translation Thoughts14-15
  • 2.1.2 Yu’s “Accommodation” View15-16
  • 2.1.3 Yu’s Aesthetic View16-17
  • 2.2 Yu Kwang-chung’s Self-translation17-20
  • 2.2.1 An Introduction of Yu’s Self-translation18-19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Night Watchman19-20
  • 2.3 Summary20-21
  • Chapter3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Accommod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1-32
  • 3.1 Translation Aesthetics21-26
  • 3.1.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22-24
  • 3.1.2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and Subjec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4-26
  • 3.2 “Accommod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6-32
  • 3.2.1 Definition and Nature of “Accommodation”26-27
  • 3.2.2 Different Means of “Accommodation”27-29
  • 3.2.3 “Accommodation” in Translation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29-32
  • Chapter4 “Accommodation” of Formal Aesthetic Constituents in The NightWatchman32-63
  • 4.1 “Accommodation” at Phonological and Rhythmical Level32-41
  • 4.1.1 Application of Alliteration33-36
  • 4.1.2 Change of Rhyme36-39
  • 4.1.3 Repetition of Words39-41
  • 4.2 “Accommodation” at Lexical Level41-46
  • 4.2.1 Change in Part of Speech41-43
  • 4.2.2 Adjustment of Words’ Order43-44
  • 4.2.3 Addition of Adjectives44-46
  • 4.3 “Accommodation” at Syntactic Level46-52
  • 4.3.1 Sentence Inversion46-48
  • 4.3.2 Change of Sentences’ Subjects48-49
  • 4.3.3 Adjustment of Sense Group Order49-52
  • 4.4 “Accommodation” at Textual Level52-63
  • 4.4.1 Repetition of Sense Group53-57
  • 4.4.2 Application of Substitution57-59
  • 4.4.3 Application of Connectives59-63
  • Chapter 5 “Accommodation” of Non-formal Aesthetic Constituents in The NightWatchman63-75
  • 5.1 Transference of Imagery63-68
  • 5.1.1 Paraphrase63-65
  • 5.1.2 Contextual Amplification65-67
  • 5.1.3 Specification67-68
  • 5.2 Transference of Feeling68-71
  • 5.2.1 Change of Tense69-70
  • 5.2.2 Application of Notes70-71
  • 5.3 Transference of Tone71-75
  • 5.3.1 Addition of Modal Particles72-73
  • 5.3.2 Change of Personal Pronoun73-75
  • Conclusion75-77
  • References77-80
  •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0-81
  • Appendix B 详细中文摘要81-85
  • Acknowledgements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楠楠;;中国翻译美学简述[J];文教资料;2006年30期

2 朱贞翊;;英语电影片名创造性叛逆翻译对翻译审美原则的颠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任军;;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成都市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卢忠雷;;译美——翻译之难也,翻译之重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卢忠雷;;翻译中美感的再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丁帼姝;浅议翻译美学与文化交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石克锋;;从翻译美学角度谈中西习语的互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曾艳;;从翻译美学视角看商标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田玲;;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10 焦琳;;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环境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Chinese Subjectivity Analysis Using Bilingual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Technology[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10 李活雄;;从日本漫画的港日版本比较研究考察文化杂种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2 姜秋霞;翻译美学的多角度透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3 小易;带着翻译网上游[N];健康报;2002年

4 陕西 万重;轻松实现界面无闪烁多语言切换[N];电脑报;2001年

5 刘德标 译;ICC Rules for Documentary Instruments Dispute Resolution Expertise[N];国际商报;2003年

6 淄博水利技工学校 李继芳 山东工业大学物流工程技术中心 王莹;机械装配图的逐级爆炸效果[N];计算机世界;2000年

7 ;飞猪网事[N];电脑报;2004年

8 穆雷;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N];光明日报;2001年

9 ;TM+MT是一种出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10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贾志勇;巧用Clear结束进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曹志建;功能主义视角下软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杨必译《名利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武卓妮;[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文静;英语翻译中的美学意识及其培养[D];山东大学;2010年

5 黄建玲;美学角度下培根散文汉译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熊亭玉;[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金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马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薛继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陈怡;[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2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52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