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全球化语境下现代通俗艺术软实力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7-08-22 09:32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下现代通俗艺术软实力的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通俗艺术 软实力 特征


【摘要】:目前,大众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一种实力的体现,也是在有着文化差异的各民族国家之间促进对话交往的使者。现代通俗艺术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是以现代通俗艺术为资源的一种文化软实力。除具备文化软实力的诸种特征之外,它还具有日常生活关联性、实践流动性、广泛参与性、主动认同性、制衡张力性、公共性与私人性共在、快乐与意义并存等一系列与其它文化软实力相区别的特征。
【作者单位】: 河北保定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通俗艺术 软实力 特征
【基金】: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4012 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成果,保定学院科研团队资助项目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20世纪以来,“文化”意涵的种种变化使得“通俗”与“文化”、“通俗”与“艺术”逐渐联系在一起。消费社会形成了日常生活的文化,文化的逐步通俗化、大众化,使得“通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模糊。文化的通俗化,自然使得作为文化的象征形式和表征行为的艺术也随之通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一川;;改革开放30年电视艺术转向及北京电视人群体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商原李刚;自然主义政治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华华;;从“道”的演变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尉利工;;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吴勇;今本《老子》上下篇关系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徐向英;;《道德经》对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侯会明;;如何全面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唐晓岚;季建乐;赵玮;;老子哲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的启示——以江苏省金坛市上汤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陈连波;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江斌;;小议雅俗共赏[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2 柳雯;应关注和重视通俗艺术[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高楠;;审美距离的消解——谈通俗艺术的审美接受[J];艺术广角;1997年02期

4 ;短讯[J];读书;1987年11期

5 王静;;通俗艺术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价值刍议[J];艺术评论;2011年05期

6 叶竹芬;;试论通俗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趋向[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4期

7 黄文;;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周良发;;杜威论“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9期

9 吴松涛;谈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10 陈京松;“雅”“俗”辨[J];广东艺术;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云;;论艺术正义——以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为语境的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柯中华邋周建文;让群众尽早受益 让百姓真正满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孝鸿;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四大”坐标[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上;中国语境下的舒斯特曼通俗艺术理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2 倪美蓉;理查德·舒斯特曼的通俗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引;舒斯特曼通俗艺术理论及其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18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18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