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个”与名词的组合倾向及中性选择机制
本文关键词:量词“个”与名词的组合倾向及中性选择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中性量词 特性量词 中性选择机制 倾向性规律 组合连续统
【摘要】: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关键词】: 中性量词 特性量词 中性选择机制 倾向性规律 组合连续统
【基金】: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名词量词组合双向选择研究与认知解释”(2012WYM_0045)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动量结构状补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11YJC740159)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0.引言关于量词“个”,《现代汉语八百词》(下文简称《八百词》)的注释是:“‘个’,通用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吕叔湘,1981:221)。《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也差不多。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满足语言学习者使用的需要,使很多留学生误把“通用量词”当作了“万能量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婉莹;量词“个化”新议[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2 司徒允昌;;论汉语个体量词的表达功能[J];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3 孙汝建;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聂丹;张显成;;论程度副词“最”的双层级特征形成机制[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5 刘斐;张虹倩;;现代汉语“会”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王天佑;;“非得+VP”格式及相关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胡学梅;试论中学语文中的虚词教学[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易亚新;常德方言表程度加深的形式和手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聂志军;唐亚慧;;程度副词“顶”进入现代汉语的过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方寅;;汉语动量词研究述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玉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香港人普通话中的词汇偏误问题[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杜莹;;《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副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吕红梅;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许凤才;俄汉语主从复合句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莉;汉英表量方式及表量词的对比[D];南昌大学;2010年
3 赵彦平;池莉小说语言特点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海霞;欧美留学生汉语持续体标记“着”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景梅;留学生习得否定副词“不”“没有”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颖;以英语为背景的学习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锋;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方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美;印度尼西亚学生习得汉语带关联词语的句子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建祥;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吴爱菁;缅汉量词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1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0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