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近代语气词“着”及相关祈使句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7-10-10 23:15

  本文关键词:近代语气词“着”及相关祈使句的历史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语气词“着” “着”类祈使句 语义结构 语用功能 嬗变


【摘要】:语气词"着"及相关变体是近代汉语里使用频度较高的虚词,经常用于祈使句。唐宋以来,此类祈使句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嬗变:语义变化表现为主使者和受使者的角色调整,语用变化则表现为句子强制性的弱化。考察显示,语气词"着"类祈使句虽在现代北方方言区续有沿用,但并不见于北京话和普通话。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语气词“着” “着”类祈使句 语义结构 语用功能 嬗变
【基金】:江苏省社科项目“汉语句类史研究”(项目编号:06JSBYY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语气词“着”源流概述虚词“着”在近代汉语里有两个基本形态:其一是语气词1,其二是动态助词。二者均可用于祈使句。各举一例如下:主人家,我明日五更头早行,咱们算了房钱、火钱着。(《老乞大谚解》上)分开着写。(《老乞大谚解》下)以上两例均为祈使句,其中的“着”具有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锦林;;“切夫语法”概述[J];当代语言学;1980年02期

2 王洁;三字格新词中“谓p菝省痢羛荨痢备袷降挠镆褰峁购托薮翘卣鞣治鯷J];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于思湘;中国高校校名语义结构特征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4期

4 项菊;现代汉语两种特殊句式的界定[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月会;浅论“N_1+在+处所+V+N_2”语义结构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程琪龙;谓元·语义结构·概念框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8 高书贵;;“幸亏”隐含的转接功能与语义辖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袁本良;;关于“介词省略”说和“取消介词结构”论[J];古汉语研究;2008年02期

10 孙淑芳;;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阐释[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被”字句语义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张志昌;张宇;刘挺;李生;;基于浅层语义树kernel的阅读理解答案句抽取[A];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英姿;;汉语外来语的反汉化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宾;《诗经》复合词语义结构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晓华;现代汉语支配式双音复合动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陈海霞;复合名词作宾语和状语的条件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丽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齐建涛;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看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莉;动词结构中的“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凤国;含事件类词语的汉语名词短语语义结构信息数据库的研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姚晓霞;《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元春;语义结构与翻译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10 蔡国妹;汉语语义结构歧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09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09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c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