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英汉祈使句韵律结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23:36

  本文关键词:英汉祈使句韵律结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韵律结构 祈使句 对比研究


【摘要】:韵律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韵律特征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英汉语言中祈使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在日常交流中用来表达命令、要求和情感。现有的关于祈使句的研究多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进行,而从韵律方面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或者汉语二语习得者来说,目标语的韵律结构作为超音段的一部分,很难被正确习得。因此,对比研究英语祈使句和汉语祈使句韵律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二语习得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是很有价值的。本研究运用3T理论(调群切分、调核位置和音调)来分析英语标准语发音者、汉语标准语发音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祈使句的韵律特征。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祈使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2)汉语祈使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3)英汉祈使句在韵律结构上有何异同?(4)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的英语祈使句在韵律结构上与英语母语者有何异同?为什么?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文报道了一个声学实验。实验特意为本研究精心设计了语料并进行了标注。本研究的语料由三类英语祈使句组成并且翻译成语法结构和语义都高度相似的汉语。本研究的受试者为4名英语标准语发音者,4名汉语标准语发音人,12名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有受试者需要分别读16句英语祈使句和15句汉语祈使句。数据通过Cool Edit 2.1在江苏科技大学语音实验室录制。并通过Praat软件进行标注,声学分析和画图,最后通过Excel得到相关数据。本研究发现如下:1.在英语祈使句中,(1)就调群切分而言,英语标准发音者把这些简短的祈使句划分成一个语调短语。如果在句子中出现逗号,他们就会在逗号中间将句子切分成两个语调短语。(2)就调核放置而言,英语标准语发音倾向于者将调核放在最后一个实词上,而且调核实现是通过时长,音强和音高来体现的。(3)在音调模式上,英语标准发音人在调核音节多用降调,简单祈使句和复合祈使句句末边界调多为平调或降调,特殊疑问句句末边界调多为升调。2.在汉语祈使句中,(1)就调群切分而言,和英语祈使句有相同之处。汉语标准语发音者把那些简短的祈使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如果在句子中出现逗号,他们就会在逗号中间将句子切分成两个语调短语。(2)就调核放置而言,汉语标准发音人会把调核放在最后一个实词上。调核主要通过时长和音高来实现。(3)在音调模式上,汉语标准语发音者在调核音节多用降调,简单祈使句和复合祈使句句末边界调多为平调或降调,特殊疑问句句末边界调多为升调。3.英汉祈使句韵律结构特征异同点。相似点是:(1)就调群切分而言,这些简短的祈使句都被划分成一个语调短语。如果在句子中出现逗号,他们就会在逗号中间将句子切分成两个语调短语。(2)就调核位置而言,二者都把调核放在语调短语中最后一个实词上,而且调核是通过时长和音高。(3)在音调模式上,他们都在调核音节上多用降调,简单祈使句和复合祈使句句末边界调多为平调或降调,特殊疑问句句末边界调多为升调。不同点是:(1)就调群切分方法而言,英语标准发音人多用音高重置来划分语调短语,而汉语标准发音人则用句间停顿的方式来表示两个语调短语的边界。(2)就调核位置而言,在调核凸显时,英语中三个参数都有显著凸显,而汉语中音强凸显不明显。(3)在音调模式上,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汉语的语调很大程度上受到字调的影响,因此汉语句子的基频变化会大于英语句子的基频变化,而且音域范围更广。4.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韵律结构习得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就调群切分而言,所有中国二语学习者能够和本族语者一样把简单祈使句切分成一个或两个语调短语。在复合祈使句中则有一些偏差。在第15句特殊疑问句中中国二语学习者未能掌握句子的焦点,因为切分的语调短语和本族语者不同。而且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倾向于用句间停顿的方式来表示语调短语边界。(2)就调核位置而言,大多数的二语学习者能够正确习得调核位置,将调核放在语调短语中最后一个实词上。(3)就音调模式而言,中国二语学习者的语调变化不够自然,不能正确运用升调和降调。他们的高低起伏较大,不能正确运用降调和升调。本研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国内对英汉祈使句实证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对国内外的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与学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与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韵律结构 祈使句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4;H1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11
  • 摘要11-2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23-27
  • 1.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23-24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4-25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25-2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7-46
  • 2.1 Key Terms and Relevant Issues27-32
  • 2.1.1 Prosody27-28
  • 2.1.2 Prosodic Features28-29
  • 2.1.2.1 Duration28
  • 2.1.2.2 Loudness28-29
  • 2.1.2.3 Pitch29
  • 2.1.3 Imperative sentences29-30
  • 2.1.4 Classification of Imperative Sentences30-32
  • 2.2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ies32-41
  • 2.2.1 Prosody of English32-35
  • 2.2.1.1 Three Ts Theory32-33
  • 2.2.1.2 To BI and IVi E Labeling System33-34
  • 2.2.1.3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rosody in English34-35
  • 2.2.2 Prosody of Chinese35-37
  • 2.2.2.1. C-To BI35-36
  • 2.2.2.2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rosody in Chinese36-37
  • 2.2.3 Prosody of L2 English37-39
  • 2.2.3.1 Contrastive Analysis37-38
  • 2.2.3.2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rosody in L2 English38-39
  • 2.2.4 Studies of Imperative Sentences39-41
  • 2.3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41-45
  • 2.3.1 Prosody of English42
  • 2.3.2 Prosody of Chinese42-43
  • 2.3.3 Prosody of L2 English43-44
  • 2.3.4 Studies of Imperative sentences44-45
  • 2.4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45-46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46-52
  • 3.1 Research Questions46
  • 3.2 Subjects46-47
  • 3.3 Experimental Materials47-48
  • 3.4 Data Collection48-49
  • 3.5 Data Analysis49-52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52-105
  • 4.1 Prosodic Features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in English52-71
  • 4.1.1 Tonality52-56
  • 4.1.1.1 Simple Sentences52-53
  • 4.1.1.2 Complex Sentences53-54
  • 4.1.1.3 Tag Questions54-56
  • 4.1.2 Tonicity56-61
  • 4.1.2.1 Simple Sentences56-58
  • 4.1.2.2 Complex Sentences58-60
  • 4.1.2.3 Tag Questions60-61
  • 4.1.3 Tone61-71
  • 4.1.3.1 Simple Sentences62-66
  • 4.1.3.2 Complex Sentences66-68
  • 4.1.3.3 Tag questions68-71
  • 4.2 Prosodic Features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in Chinese71-90
  • 4.2.1 Tonality71-75
  • 4.2.1.1 Simple Sentences72
  • 4.2.1.2 Complex Sentences72-73
  • 4.2.1.3 Tag Questions73-75
  • 4.2.2 Tonicity75-82
  • 4.2.2.1 Simple Sentences76-77
  • 4.2.2.2 Complex Sentences77-79
  • 4.2.2.3 Tag Questions79-82
  • 4.2.3 Tone82-90
  • 4.2.3.1 Simple sentences82-85
  • 4.2.3.2 Complex sentences85-90
  • 4.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rosodic Features of Imperative Sentences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90-92
  • 4.3.1 Similarities90-91
  • 4.3.1.1 Tonality90-91
  • 4.3.1.2 Tonicity91
  • 4.3.1.3 Tone91
  • 4.3.2 Differences91-92
  • 4.3.2.1 Tonality91
  • 4.3.2.2 Tonicity91
  • 4.3.2.3 Tone91-92
  • 4.4 Prosodic Patterns of English Imperative Sentences in L2 English by EFLLearners92-105
  • 4.4.1 Tonality92-95
  • 4.4.1.1 Simple Sentences92-93
  • 4.4.1.2 Complex Sentences93-94
  • 4.4.1.3 Tag Questions94-95
  • 4.4.2 Tonicity95-99
  • 4.4.2.1 Simple Sentences96-97
  • 4.4.2.2 Complex Sentences97-98
  • 4.4.2.3 Tag Questions98-99
  • 4.4.3 Tone99-105
  • 4.4.3.1 Simple Sentences99-101
  • 4.4.3.2 Complex Sentences101-102
  • 4.4.3.3 Tag Questions102-105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105-109
  • 5.1 Major Findings105-107
  • 5.2 Implications107-108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108-109
  • REFERENCES109-114
  • PUBLISHED PAPAERS11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明;;大学生英语发音与听力水平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丹;;影响高职学生听力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郎姗姗;;英语学习中的语音迁移[J];才智;2009年35期

4 刘娟;英语朗读技巧初探[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刘丽新;刘旭彩;;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秦赛君;;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方略[J];成功(教育);2009年09期

7 王丹;;浅议影响英语听力水平的因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3期

8 王娜;;浅析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李程;;浅谈英语单词重音的规则及项目化教学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8期

10 ;掌握英语语音语调的四个主要环节[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慧芳;英语教学领域的音乐运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郁燕华;上海、盐城两地中学生英语语音感知和产出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牛洁;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敇铭;汉语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向红;英汉语音音段音位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叶磊;语音模式试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海杰;长沙方言导致的中学生英语发音典型错误分析和纠错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斌;现代英国英语音系的多维模式[D];南昌大学;2009年

9 李海莹;汉语母语者与英语母语者的英语发音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桂婷;商州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9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09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8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