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
本文关键词: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
【摘要】:语篇本身可以构成一个认知范畴。从语篇本体的角度讲,语篇由"结构"、"关系"和"实体"三个子范畴组成一个层级范畴体。每一层面的范畴成员之间均可通过"相同"、"相邻"、"相似"和"相关"这四种联结方式达成连贯。从语篇处理的过程看,语篇是一个以生成者为中心、接受者为边缘的原型范畴化的产物。在"篇外"、"篇表"和"篇内"这三种语篇属性的作用下,接受者分别在"实体"、"关系"和"结构"三个层面上拉近与生成者之间的认知距离,以此促成连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范畴模式的语篇连贯分析模型。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关键词】: 语篇连贯 范畴体 范畴化 联结 属性
【分类号】:H052
【正文快照】: 1.引言语篇连贯问题长期以来在语篇分析学界备受关注。虽然语义学、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已从命题关联、言语使用原则以及语境因素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阐释,但大多局限于语篇外部的交际性和社会性特征,未能充分展现语篇连贯内部的心理认知机制。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苗兴伟;;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2 赵彦春;;范畴理论是非辨——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J];外国语文;2010年06期
3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曹军;李明;;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朱家胜;预测技巧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杨丽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分析——以一则广播稿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王品;;文学文体学视阈下的《雪夜林边驻脚》[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张启剑;;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夏娟;;翻译实践中语篇连贯的重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位巧;;主位推进的语篇功能及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葛卫红;;汉英照应成分比较及对语篇翻译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赵宏伟;;英语语调在语篇中的连贯构建功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4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黄丽香;;小说语言的形式与功能——《泄密的心》的功能语篇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苏建华;;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语篇动态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卫青;农村高中英语词汇习得语境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姝;从主述位理论看汉语政治报告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文华;从标记主位视角看小说《鸡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2 赵彦春;;翻译本质求索——基于《圣经》经文的个案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3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4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军;论语篇连贯和语境的关系[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2 李庆明;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3 单军锋;康光明;;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的实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论语篇连贯的条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5 王惠萍;查平;;图式知识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篇连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冬静;;用图式理论来解读语篇连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6期
7 余璐;胡家英;;从认知心理角度看语篇连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1期
8 梁慧;;转喻在实现语篇连贯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9 刘秋成;;情态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连贯功能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琳;;基于话题结构分析的语篇连贯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范锋;;范畴化与词汇空缺汉英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宇弘;;“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董成如;;临时专门性概念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善;语篇连贯的关联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王晓莉;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语篇连贯[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2003年
4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建科;合成空间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方冰;语用预设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爽;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刘爱玲;语篇解码者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标准[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史蕊;语篇连贯的认知语境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黄燕;语篇连贯的认知功能分析[D];西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8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2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