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新兴理论对汉语代词研究的影响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11-24 18:10

  本文关键词:新兴理论对汉语代词研究的影响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新兴理论 汉语代词 发展脉络


【摘要】:随着各种新兴理论的引进,近年来的汉语代词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人们从汉语代词的语法化、类型学、认知、篇章功能等视角,在对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之时加进一些新的元素,促进了汉语代词的发展,使汉语代词的研究与西方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迈入了国际化轨道。这些新兴理论促使汉语代词的研究开始注重宏观探索,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汉语代词的发展脉络。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11103)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汉语代词的语法化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欧美学者认为代词属于语法域,在多数语法化论著中代词的来源和演变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Lehmann(2002)[1](P34)把人类语言代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相互关联的情况概括为如图1所示:图1人类语言代词语法化路径及其相互关联Diessel(19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建平 ,聂身修;从指示词到指示代词和冠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2 张惠英;;“兀底、兀那”考[J];方言;1993年04期

3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4 石德富;;黔东苗语指示词系统[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5 方伯龙;;傣语量词和指示词在多重修饰语中的特殊作用[J];民族语文;1982年03期

6 倪大白;水语中一类句法同形结构的生成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03期

7 木村英树;沈国威;;指示与方位[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4期

8 邓思颖;;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J];中国语文;2002年03期

9 徐丽华;;指示词“这”的主观情感性[J];文学教育(下);2007年05期

10 蒋华;;连词“那”的论证及其特殊用法[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全昌勤;何婷婷;姬东鸿;;基于义类的无导词义消歧方法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正光;;指称与句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黄平;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王永杰;韩汉越指示词的共性和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立霞;韩国语指示词“(?)”和汉语“这/那”的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欢;汉语书面语篇中指示词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谭云霞;英汉物指空间指示词语法化的认识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刘晓宇;用关联理论分析指示词[D];吉林大学;2008年

8 陈义清;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晓曦;韩中指示词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10 赵燕珍;赵庄白语描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23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23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