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原理下语法结构的整合
本文关键词:求同原理下语法结构的整合
【摘要】:同异识别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文章以汉语双表述句为例,研究了语法结构复杂化的系统整合原理,发现从常识体现、意义整合、句法实现到形义调适,各环节受到像似、分形、兼职、完形、复制、拟合、递归、类推、持存、隐喻等一系列求同原理的单项作用或协同作用,由此产生初始构型、高级构型、特殊构型/构式,表明同异关系下的求同运作是句法结构整合中最便捷易行因而也是最主要的策略或手段。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句子复杂化问题的研究”(11BYY08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汉语句子复杂化问题的研究”(10YJA740070)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现行语法理论多从片面视角观察语法某个界面上的特征,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存在于整体关系中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所谓语法整合,是指语法系统把内部各元素或子系统整合成自然可接受的有机整体的能力。关于结构的整合,学界虽有涉及,但对其中规律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7年06期
2 马清华;;适应原理下句法系统的自繁殖——以SVO型孤立语的定中结构为例[J];语文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姗燕;;主位推进模式与作为听力材料的人物介绍语篇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黄春燕;上义词与下义词的选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刘艳;浅析英语中语境对意义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李可胜;语义—功能的翻译教学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王德寿;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我国(大陆)近20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周海鸿;;《红楼梦》前八十回匾额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刘向东;;汉语词类划分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会娟;;图形用户界面的隐喻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3 万菁;姬东鸿;任函;冯文贺;;汉语复合名词短语特征结构的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6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张相明;雍和明;;题元理论与英汉词典动词句法处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石云龙;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何非;装配制造系统复杂特性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郭树敏;传染性疾病传播机制与控制的系统研究[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语篇动态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李敏;对罗斯福和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广顺;说助词“个”[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2 赵敏兰;;试论中泰两国瑶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跨境瑶语比较研究系列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田铁;侗语和汉语的短语及句子语序浅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4 黄锦章;轻动词假设和汉语句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5 孙宏开;;语言识别与民族[J];民族语文;1988年02期
6 杨再彪;;关于《苗语句法成分的可移动性》及其补证[J];民族语文;1993年03期
7 李云兵;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8 薄文泽;侗语和佯AAAG语的一个语序变化[J];民族语文;1997年03期
9 马清华;句子的语义结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10 马清华;;论语源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太阳概念词“日”的语源分析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赵金灿;云南鹤庆白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THANYALAK SAELIAO(刘玉兰);泰国勉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锦林;;“切夫语法”概述[J];当代语言学;1980年02期
2 王洁;三字格新词中“谓p菝省痢羛荨痢备袷降挠镆褰峁购托薮翘卣鞣治鯷J];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于思湘;中国高校校名语义结构特征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4期
4 项菊;现代汉语两种特殊句式的界定[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月会;浅论“N_1+在+处所+V+N_2”语义结构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程琪龙;谓元·语义结构·概念框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8 高书贵;;“幸亏”隐含的转接功能与语义辖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袁本良;;关于“介词省略”说和“取消介词结构”论[J];古汉语研究;2008年02期
10 袁本良;;古汉语语义结构类型分析[J];语言科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被”字句语义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张志昌;张宇;刘挺;李生;;基于浅层语义树kernel的阅读理解答案句抽取[A];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英姿;;汉语外来语的反汉化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宾;《诗经》复合词语义结构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晓华;现代汉语支配式双音复合动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陈海霞;复合名词作宾语和状语的条件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丽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齐建涛;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看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姚晓霞;《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莉;动词结构中的“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凤国;含事件类词语的汉语名词短语语义结构信息数据库的研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郑元春;语义结构与翻译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10 蔡国妹;汉语语义结构歧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23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2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