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头”(head)和“心”(heart)的认知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汉英词“头”(head)和“心”(heart)的认知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汉英对比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摘要】: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他们指出:“隐喻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本文分析认为,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过程研究中,学习者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在对基本词义掌握的基础上,运用隐喻的认知方式来学习抽象、复杂的词汇,可大大增加学习者词汇量的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者词汇运用的能力。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基于语料分析和汉英对比分析,对汉英“头”(head)和“心”(heart)进行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分别得出汉英“头”与“head”的认知相似性与差异性及汉英“心”与“heart”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将“头”(head)和“心”(heart)进行了认知对照分析,研究表明,处于身体外部的“头”(head)在认知方式上转喻多于隐喻;而处于身体内部的“心”(heart)在认知方式上表现为隐喻多于转喻。由此我们进一步总结了隐喻与转喻的一些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词义扩展推演的路径。在对汉英“头”(head)和“心”(heart)认知对比分析和对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汉英词汇认知对比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晖;;洛特曼文化创新机制的微观研究——转喻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2 叶狂;樊朝辉;;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韦汉;刘悦聪;;从转喻认知模式看广告言语误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张志慧;;英汉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6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9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维辉;转喻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敏;“сердце”、“душа”与“心”隐喻、转喻用法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文晔;俄语转喻的功能语体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阎俊霖;转喻泛化过程中的邻近性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江苗苗;广告语言的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0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4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