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发布时间:2017-12-23 21:47
本文关键词: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景—框架"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词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这样,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即:视角化是词义分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立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982年,Fillmore《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发表,标志着框架语义学理论的正式问世。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框架是由若干概念构成的结构化的概念系统,因此,要充分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认识这个概念所处的框架[1]382-412。稍后,Fauconni-er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年03期
2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3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年02期
4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年03期
5 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6 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7 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年10期
8 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Z,
本文编号:1325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32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