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差一点”和“差不多”的语义差异及其认知解释

发布时间:2018-01-10 21:33

  本文关键词:“差一点”和“差不多”的语义差异及其认知解释 出处:《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差一点 差不多 对比 凸显 忽略


【摘要】:"差一点"和"差不多"都有两种语义指向:或指向整个谓语,或仅指向谓语中的量。将语义指向相同的"差一点"和"差不多"分别比较,既可以使比较更加精确,又可以兼顾两者的内部用法差异。另外,"差一点"和"差不多"都表达相差的量值很小,但是,"差一点"句式中相差的小量处于临界点上,导致量近而质异,所以要凸显这一小量;"差不多"中相差的小量不处于临界点,导致量近而质同,所以会忽略这一小量。这种心理认知方式上的对立,导致了"差一点"和"差不多"的诸多用法差异。
[Abstract]:"Almost" and "almost" have two kinds of semantic orientation: or to the whole predicate, or only to the predicate in the same amount.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chayidian" and "almost" respectively, can make more accurate,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usage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almost" and "almost all" expression difference value is very small, but the "almost" sentence is small at the critical point, leading to nearly the quality differences, so to highlight the small; "almost" is small and not at the critical point, leading to nearly the same quality, so it will ignore this smal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style on the opposition, led to the "almost" and "almost" many differences in usag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111010203)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差一点”和“差不多”的对比研究[1]已有较多成果(沈家煊,1987,1999;王还,1990;胡佩迦,2005;刘宇红,2007;徐素琴,2008;袁毓林,2011;宗守云,2011)。不过,他们的研究都将“差一点”和“差不多”各自作为一个整体来比较,这就可能忽视了“差一点”和“差不多”各自用法的内部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宗守云;;“差不多”和“差点儿”差异的情态动因[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2 翟汛;鲁承发;;“差一点没P”结构的语义取值策略[J];长江学术;2013年03期

3 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4 张庆文;;谓词性成分的封闭性与“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义阐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2期

5 刘宇红;谢亚军;;也谈“差不多”和“差点儿*”[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7 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8 袁毓林;;“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9 袁毓林;;“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J];语言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熊艳萍;;标记理论在旅游英语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董楠;周振峰;;方位词“里“”外”的对称与不对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王楠;;“无时无刻”的古今演变与词典释义[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华;评注性副词“差点儿”的蕴含和预设[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2 甘智林;汉语“差一点+(没)VP”句式新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杨静夷;“差一点(没)”句式新说[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杨永忠;;Vi+NP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5 李小玲;北京话里的“差点儿”句式[J];汉语学习;1986年01期

6 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7 韩陈其;浅谈“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8 张萍;漫谈“差点儿”和“差点儿没”的用法[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9 张东华;“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蒋平;汉语“差一点+(没)DJ”句式的再讨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伟!210097;关于“这是……”和“这个是……”用法差异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3期

2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3 左广明;;隐喻机制认知解释的反思[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曾芳;杨小雪;;“大/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认知解释[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5 董为光;;“边”、“旁”使用规则的认知解释[J];语言科学;2006年01期

6 张珂;;汉语存现构式的认知解释[J];南都学坛;2008年05期

7 周毕吉;李莹;;人体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特点及认知解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石晶;;“一边A一边B”和“又A又B”格式辨析及认知解释[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胡灄珍;雷冬平;;“经过、经、通过”的虚化和认知解释[J];汉语史学报;2008年00期

10 李慧;;“有A无B”格式的认知解释[J];青春岁月;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德亮;;右偏置结构的认知解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克定;;英语there-结构的认知解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大红;方位词“上”“中”“下”的综合考察及认知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伟;汉语“X化”的语法功能弱化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斌武;量词“道”、“行”的综合考察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娟娟;动词“打”的语义演变及认知解释[D];南昌大学;2013年

5 熊丹;汉语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认知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敏;“高”“强”“好”“棒”的综合考察及认知解释[D];郑州大学;2007年

7 郑连忠;[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冯玄玉;汉越声母系统考察与汉语声母习得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06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06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