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和“去”的对称问题
本文关键词:说“来”和“去”的对称问题 出处:《理论月刊》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对动词"来/去"的语法功能研究较多,但涉及到其对称性问题研究的并不多。"来"和"去"存在大量不对称情况,集中表现在表抽象意义的"来/去",而表具体位移的"来/去"基本上是对称的。这些对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称代词对"来/去"的限制;表替代、隐现和估计的动词只能用"来"不用"去";连动结构中"来/去"的不对称;"起来"的语法功能大于"起去"。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verb "come / go", but there are not many researches on the symmetry of verb "come" and "go". The "come / go"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is concentrated in the form, and the "come / go" of the concrete displacement is basically symmetrical. These symmetry problems are concentrated in four aspects: the restric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to "come / go"; The verbs of table substitution, concealment and estimation can only be used with "come" instead of "go"; The asymmetry of "coming / going" in the contiguous structure;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get up"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go".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155)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8D017)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来”和“去”主要有三种句法功能:单独作谓语(如“我来/去北京了”);和其它动词联合构成连动句,可以作连动句的前项(如“他今天来/去耕地”),也可以作连动句的后项(如“他今天耕地来/去了”);作补语(如“一阵微风吹来/去”)。当前对动词“来/去”的语法功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道锋;“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3 潘文,申敬善;试论“来”的替代条件[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4 王国栓;现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去”[J];语文研究;2003年02期
5 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来”[J];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6 曹艳芝;也说“来”“去”的空灵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8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2 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语文研究;1997年03期
3 ;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 孔令达[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4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5 杨德峰;;“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6 吕文华;“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3期
7 刘勋宁;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8 张振兴!100732;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宾清;;析金兰方言的人称代词[J];语文学刊;2011年07期
2 杨颖;;浅谈风陵渡方言中的“咱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仝晓琳;;安阳方言的人称代词浅析[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4 高晓莉;;灵石方言人称代词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孙西瑾;;现代汉语“来/去”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02期
6 刘杰;;兰州方言的人称代词[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7 唐秀伟;;动词前“来/去”考辨[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8 乔全生,王晓燕;中阳方言的人称代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郑东珍;;论现代汉语“来V”和“去V”的不对称性[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1期
10 石林;;侗语代词分析[J];民族语文;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5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邵敬敏;不喜欢戴校徽的调皮学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赵万勋;生词听写与课堂组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6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7 魏薇;文言实词[N];天津日报;2004年
8 于亭;现代语言学形态视野中的甲骨刻辞语法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刘永耕;同音同义字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10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武凡芝;《玄怪录》人称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D];浙江大学;2008年
4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崔兰霞;《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飞(Elsadig Eltoum Elfadel Andaso);阿拉伯学生汉语人称代词使用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苗太琴;《搜神记》人称代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艳玲;对英、美留学生“来”和“去”习得过程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6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2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