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书写理据及汉字理据的二层划分
本文关键词:汉字的书写理据及汉字理据的二层划分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字书写理论是汉字在书写层面体现出来的形变依据、视觉感知特征和形体演化规律等。书写理据指向汉字的外部形态,重现和诠释符号化程度较高而造字理据不明的俗字、讹字、记号字等形体的成形依据,沟通这些字与所对应正字的字际关系,从而回归其应有的形义对应和字词关系。汉字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既存在体现字形构意、反映造字意图、彰显字形与字义(词义)之间内在联系的造字理据,又存在从书写层面体现出来的形体构造、演化和视觉感知等方面的书写理据。造字理据和书写理据组成汉字理据的两翼,体现出汉字理据的复杂性、层次性和连续性。正是在"一体两翼"的共同作用下,汉字大家族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确切的归属,始终保持严密的系统性。
[Abstract]:The writing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the basis of deformation , visual perception and shap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writing level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YBWX088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870007) 西南大学基本科研项目(SWU09006)
【分类号】:H12
【正文快照】: 汉字理据具有明确的时空特征,体现于静态存在和书写使用两个层面,因此每个汉字产生及发展过程本质上都受到造字理据和书写理据的双重制约。而通常所说的汉字理据,单纯指体现字形构意、反映造字意图、彰显字形与字义(词义)之间内在联系的造字理据,忽视动态呈现的书写理据,常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纪念《汉字简化方案》公布35周年[J];语文建设;1991年02期
2 毛远明;何山;;“v儭钡乃妆淇疾靃J];中国语文;2010年06期
3 索全星;孙国强;孙林如;江旭;李扬;蔡强;王羿;;郑州新天地唐墓(M6)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1年01期
4 宫万瑜;;邙洛近年出土冯聿、源模、张懋三方北魏墓志略考[J];中原文物;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刘宗超;;“正书”与当今正书创作略论[J];书画世界;2006年01期
5 李洪智;李淑燕;;“咉书”辨[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6 刘胜角;;关于“今楷”的考问——兼评旭宇诸先生的《今楷论纲》(上)[J];书画世界;2010年03期
7 安丽娟;;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赵学清;;试论汉字研究的基本观点[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钟义荣;;汉字构形系统发展规律及简字造字规则[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陈祝琴;“折枝”释义及其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少波;;黑体字源流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飞洲;;东巴文字字素的变体和同形现象[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宁;;甲骨文的结构对称性初探[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7 李延新;;字素理论与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比较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8 王粲;;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述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9 李淑萍;;汉字部件暨词汇教材制作之构想[A];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芸;古写本《群书治要·后汉书》异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张素格;海峡两岸CJK字符集差异字形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立稳;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汉字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建红;会意字构形理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萍;汉字造型对现代版面编排设计的启示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苏海菊;论汉字的性质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9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海波;泰山石经文字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一个历时态演进的系统[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2 何山;;试析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的系统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涌泉;敦煌文书类化字研究[J];敦煌研究;1995年04期
4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恩江;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1991年01期
6 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7 蒋礼鸿;;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J];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03期
8 毛远明;;读者来信:《元睿墓志》释文校正[J];考古;2006年05期
9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10 陈建裕;五十年来的汉语俗字研究[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利芳;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变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何山;汉魏六朝碑刻记号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义友;汉字的造字理据与字形构造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07期
2 张靖华;;释“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旋茂枝;;字理识字的是与非[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7期
4 申英明;;浅析汉字符号的象征性[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5 王骏;;汉字理据及其层次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6 武青松;;关于“近取诸身”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7 庄义友;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J];语文研究;2000年01期
8 张勇;;“哭”字汇释[J];黑龙江史志;2009年12期
9 唐莉;;说“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9期
10 李大遂;;汉字理据的认识、利用与维护[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谢志民;;“女书”中的百越文化遗存[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2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俊娜;;女书、假名初造字比较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韦世方;;从水书结构看汉字对水族文字之影响[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元春;唐代字样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建伟;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婕;魏晋南北朝简牍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悦;基于异体现象描述的东巴文字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笑霞;汉字性质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8年
2 叶官谋;《布伯的故事》文本文字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刘凤云;汉字象形字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丽君;古壮字、喃字与汉字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宋民;椨W《新字典》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周静嫣;对外汉字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惠;方块壮字字体类型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8 李杉;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子涵;纳西族四种文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施莎;基于《基础汉语40课》(上)的对外汉字教材探索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29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2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