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
本文关键词: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 出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哲学 指称论 摹状语 语义学 语用学 转喻论
【摘要】:20世纪的语言哲学界围绕"指称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以Frege、Russell、Wittgenstein、Searle等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专名既有外延也有内涵,其内涵为"涵义"(sense)或"摹状语"(description),坚持从语义学角度论述专名;以Strawson、Donnellan、Kripke、Putnam等为代表另一方则认为:专名只有外延而无内涵,主要关注专名的实际使用,主张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专名。他们对意义的分析方法和论述路径对外语界的语义学研究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用"命名转喻论"为双方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方案。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re was a long debate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around the theory of reference. Fregey Russell Wittgenste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Searle and others think that the proper name has both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is "meaning" or "description". Insist on discussing the proper n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On the other hand, Strawsonian Donnellanli Kripkeanan Putnam, etc., holds that the proper name has only the denotation but no connotation, and the main concern is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proper name. It is advocated to study proper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eir approaches to meaning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emantics in foreign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unified interpretation scheme for both parties by naming metonymy.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哲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语言哲学研究”(13FYY009)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1.指称论为语言哲学研究之始哲学主要研究“存在(世界、物质、感性)”与“思维(人、理性、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哲学意在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这一哲学老问题(Baghramian1998),求解人(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指称论”原意正与此相符。陈嘉映(2003:17)认为语言哲学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钱冠连;;人自称、人被称与物被称[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2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J];中国外语;2009年06期
4 王天翼;王寅;;认知社会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李瑞青;;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搭配问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高皓s,
本文编号:1441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4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