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临时范畴化强加模式:认知与修辞动因
本文关键词: 范畴化 临时范畴化 强加式临时范畴 主观性 概念创新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言中存在着多样化的临时范畴构拟现象,本文称之为临时范畴化现象。这些临时范畴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事体独特的认知或是出于某种交际目的而临时构建的,它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语言中活生生的范畴构建过程,这种临时范畴化现象理应是范畴化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文章对盛行于当代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中的"强加式临时范畴化"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背景,在观察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描写与分析了这种范畴化的类型与认知特点,展示了这种特殊的范畴临时构建的认知心理与产生过程,并解释了促成强加式临时范畴与其专用格式("有一种X叫Y")形成稳定匹配背后的修辞因素。
[Abstract]:There are a variety of temporary categorization phenomena in language. This paper calls it the phenomenon of temporary categorization, which is constructed temporarily for the purpose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unique cognition of the object or for some communicative purpose. It shows us the living process of category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language, and this temporary categorization is supposed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categorization research. However, there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or even neglect in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e article makes a special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imposing temporary categorization" prevailing in various contemporar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networks and other media. Taking the categorization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ategorization on the basis of observing a large number of language material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is special category, and explains the rhetorical factor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stable matching between the temporary category and its special format ("there is an X called 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现象,它是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众所周知,“语言与认知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入和丰富,人的概念系统和认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国军;;试说超句句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温锁林;行玉华;;当代汉语排除式范畴化现象的认知与修辞动因[J];当代修辞学;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韫;汉语设喻否定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温锁林;;论“抽象式比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明;王志敏;;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7年13期
2 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文全民;;“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4 许辉;;从语用角度探析虚拟语气动词形式的分类和用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李琳;;浅谈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J];世纪桥;2010年03期
6 刘瑾;;主观视角及其评价表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张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个NP”[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8 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年05期
9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10 杨同用,刘惠瑶;“‘大/小’+职衔性称谓”组合情况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忠新;彭华;;主观性失眠的研究进展[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李洁;;英语IF条件句主观化模式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马莹伯;;关键在于坚持唯物辩证法——试析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的主观性的论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李树梅;;对主观性体育测试评价中非主体性因素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邢全;李东方;李敬涛;许心;;植物园科普教育中的主观性、客观性与体验性及其互动关系[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N];期货日报;2004年
2 王雪漫;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四要[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英 译;伟哥引起的主观性视异常[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戴家干;让高考阅卷科学公正[N];人民日报;2006年
5 李瑞;好新闻要把握好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李斌;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N];期货日报;2003年
7 雅昌;老照片藏品成“原始股”[N];江苏科技报;2008年
8 刘新于 飞魏峰;战役要素:日渐增强的“主观性”[N];中国国防报;2005年
9 焦洪昌;如何应对宪法部分的主观性试题[N];检察日报;2006年
10 李霞;昔日异数,今成先驱矣![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邹治;法律漏洞的认定与填补[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南成玉;韩国语和英语的时、体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2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3 伍倩;英语时态主观性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08年
4 封海燕;英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及认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朱义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曲云英;《绿山墙的安妮》的浪漫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俊玲;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5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5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