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转喻的语用动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 指称转喻 说话人指称 语用动因 出处:《现代外语》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转喻指称作为指称方式中的一种,在确定指称、识解明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指称转喻的特征,指出指称转喻是一种说话人指称而非语义指称,进而从命名、词语缩略和创新词汇用法三个方面,探讨言语交际中人们选择使用指称转喻的语用动因,旨在为转喻在线加工和理解提供新的启示。
[Abstract]:Metonymy reference, as one of the referential metho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fer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onym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It points out that referential metonymy is a speaker's reference rather than semantic referen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motivation of people's choice of referential metonymy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naming, acronym and innovative lexical usage.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enlightenment for metonymy online 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转喻认知语用研究:转喻理解的意义建构与指称转移”(粤财教[2013]246号)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称转喻意义建构机制的多视角研究”(GD14CWW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在传统修辞学研究中,转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把一种事物的名称借用来指称相关的另一种事物,使表达更为鲜明生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转喻并不是特殊的语言现象,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概念上的转指。目前,转喻的认知研究已扩展到词汇、语法、语义、言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希杰;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2期
2 程琪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3 王寅;;指称论新观:命名转喻论——从摹状论、因果论到转喻论[J];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4 江晓红;何自然;;转喻词语识别的语境制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5 江晓红;;转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整合分析模式[J];现代外语;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朝阳;;谈谈借代的定义、归类与运用原则——借代辞格的多角度研究之一[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张小雁;;从认知角度看转喻对语篇连贯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吴忠齐;;英汉借代定义及分类的再认识[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4 蔡晖;徐凤云;;转喻思维本源性的初步论证[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欧阳敏;;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转喻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8期
6 李淑康;李克;;批评转喻分析与修辞情境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鲁俊丰;;词义扩展的内在机制及认知思维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胡方芳;;转喻研究的历史:不断泛化的过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高伟;;浅谈借代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聂焱;;王希杰:新世纪新探索[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赵雅青;历时视角下的汉语有标紧缩句及其紧缩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瑞;文本世界理论视阈下的《西游记》专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赵静;英语学习者识解名转动词的特征:探索认知理据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欣;影视字幕中转喻的认知翻译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刚;借代辞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徐剑;汉语词汇借代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吴忠齐;借代与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夏惠敏;借代的形式与语义限制及认知心理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翔;析《红楼梦》杨译本的转喻翻译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可;借代的语用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8 张群;《红楼梦》两译本的转喻翻译策略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翟鹤;英日汉眼、目词汇的隐喻认知对比[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吕宝霞;英汉语言作格句的句法-语义对比分析[D];宁波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2 魏在江;;语篇转喻综观[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3 王寅;;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造语法分析法——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4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连贯——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2期
5 冉永平;;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语境构建[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6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7 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3期
8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9 江晓红;何自然;;转喻词语识别的语境制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10 张辉,蔡辉;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强,谢朝群;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蔡晖;;洛特曼文化创新机制的微观研究——转喻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3 叶狂;樊朝辉;;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韦汉;刘悦聪;;从转喻认知模式看广告言语误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张志慧;;英汉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7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10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维辉;转喻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敏;“сердце”、“душа”与“心”隐喻、转喻用法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文晔;俄语转喻的功能语体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阎俊霖;转喻泛化过程中的邻近性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江苗苗;广告语言的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9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5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