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俗语的心智研究:以食品类俗语为例
本文关键词: 粤语 意向性 反思意识 心理属性 涌现 出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粤语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方言之一,其中包含的俗语由于所具有的生活性和民俗性,可以成为研究心智过程的语料来源和依据。在心智哲学视角下对食品类俗语进行的研究揭示了:说话人首先根据感觉器官形成对食品的最初意识体验,在联系、想象和记忆的作用下形成对当下事物/事件的反思意识体验,之后将其用符号表达出来,形成实际的话语表达;说话人使用食品类俗语的原因在于该食品与主体意向内容在心理属性上的相似性;人们的心智过程涉及三对概念:感觉和感受、最初意识和反思意识、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这些概念后者都是从前者涌现出来的,涌现也是粤俗语产生和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Abstract]:Cantonese is one of the five major dialects used in daily lif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mind, the study of food idioms reveals that the speaker first contacts with the initial conscious experience of food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sensory organs. Under the function of imagination and memory, the reflective experience of current things / events is formed, and then it is expressed with symbols to form the actual discourse expression. The reason why the speaker uses the food idiom lies i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foo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attribute; People's mental process involves three pairs of concepts: feeling and feeling, initial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physical attributes and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which are all emerging from the former. Emergence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and variation of Cantonese idioms.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H178
【正文快照】: 粤语(Cantonese),作为两广和港澳等地区通用的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普通话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差异,则为其增赋了独特的魅力。关于粤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粤音、语法和语汇上。其中,由詹伯慧编撰的《广州话正音字典》[1],不但对粤语的音准有了明确的界定,更是强调了汉语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邵慧君;;粤西茂名地区粤方言语音特点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詹伯慧;;粤方言语法研究的当前课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范俊军;论声调语言音节结构成分的互动关系——声母对声调的制动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杨诎人;;粤方言区日语学习者的塞音持阻时长研究[J];现代外语;2006年01期
5 曾美燕;结构助词“的”与指示代词“这/那”的语法共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冬香;湖南赣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强;广东从化粤客方言语音变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袁泽斌;粤语新闻的发展空间初探[D];暨南大学;2005年
3 麦钢;叙事反映身份[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吴家珊;新加坡成人学生汉语口语习得情况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蔡燕华;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李彬;左江土白话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秦绿叶;粤西三地粤语客话方言词汇分析计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曾晓敏;广州话动趋式配价、配位分析以及语序问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丽华;佛山粤语的代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杨璧菀;怀集白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冠连;;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2 刘利民;;纯语言性反思与分析理性思想的端倪——先秦哲学的语言关涉与名家思想取向[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3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雪华;;从粤语的英源外来词探析广府文化的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粤语与推普之争,文化宜多元共生[J];黄金时代;2010年08期
3 林华勇;;廉江粤语的两种短语重叠式[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4 刘磊;;柳江中上游地区粤语语音特点概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郑宝璇;;电影字幕的语内和语际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4期
7 黄小娅;;试论广州方言的基本特征词“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启霞;;香港粤语与英语的混用现象及“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小广;;寻找广州的声音[J];黄金时代;2006年02期
10 李健;;广东吴川吉兆海话的四种语音成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君忾;;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吕君忾;;“中华吟诵周”学术论坛发言稿[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王茂林;刘新中;;两阳粤语阳江话几个辅音的语音学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韩维新;;粤语常用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习得偏姢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张励妍;;从普通话诊断服务看粤方言区人的语音难点[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美珍;;客家人及其语言和文化[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9 童小娥;;从各地的语言政策和语言使用情况看普通话的推广[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林建平;;香港普通话教育的现状与展望[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禹媚;从“栋笃笑”看粤语文化保护[N];中山日报;2009年
2 潮白;粤语远未到辩论存废之时[N];南方日报;2010年
3 张明扬 曹柳莺;李公明谈粤语频道存废之争[N];东方早报;2010年
4 记者 李溯婉 林小昭;粤语“保卫战”[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记者 车晓蕙 郑天虹 赖雨晨;广州:亚运背景下的“普粤”之争[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吴娓婷;保卫粤语[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邓圩;广州激辩“粤语保卫战”[N];人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罗莎;“粤语保卫战”,莫要跑偏[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记者 曾妮;“广州永不会沦陷,粤语依然坚挺”[N];南方日报;2010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实习生 崔珏;“粤语不会消失”[N];南方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陈志清;粤语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4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缪俊;现代汉语句嵌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7 侯小英;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袁振华;香港南亚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洪;湛江市三个粤语点语音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孙锡亮;澳门粤语中的葡语借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 王振华;语篇的意向性[D];山东大学;2005年
4 莫育珍;从特征词看桂南平话与粤方言的关系[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玛突来维切·帕维尔(Matulewicz Pawel);粤语特殊方言用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陈力志;澳门土生葡语粤语借用词语初探[D];暨南大学;2002年
7 吴e,
本文编号:1463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