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引介对象的“向P”、“对P”与谓词的搭配考察

发布时间:2018-01-26 22:02

  本文关键词: 向 对 介词短语 谓词 搭配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引介对象的"向"、"对"有相似的语义来源,都含有"方向性"的语义特征,所以"向P"和"对P"都能与二价不及物的言语、体态动词搭配,且两者互换后语义上没有区别。除此之外,"向"的核心语义"方向性"致使"向P"与谓词之间无支配关系,只有指向关系;"对"的核心语义"针对性"、"关涉性"致使"对P"与谓词之间有支配或关涉关系。满足与"向P"、"对P"搭配语义关系的谓词在价类和及物性上有明显的不同,几乎没有交叉。表面上有交叉的现象,实际上表示的语义也是不同的。
[Abstract]:The "direction" and "pair" of the introduced objects have similar semantic sources and contain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directionality", so both "Xiang P" and "opposite P" can be collocated with bivalent intransitive words and body verbs. Besides, the core semantic "directivity" of "Xiang" leads to no domin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ng P" and predicate, but only directed relation. The "pertinence" of the core semantics of "right" and "relevance" resul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ard P" and predicate, satisfaction and "toward P". The predicates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 of "pair P" collocation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Valence and transitivity, and there is almost no crossover. On the surface,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rossover, but in fact, 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s also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1CYY048)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10YJA74010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介词“向”、“对”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多义介词。在它们众多的语义和用法中,以引介动作对象时的区别与联系最为复杂。外国学生经常在使用中出现错误,如:(1)我来中国,为了努力学习,向他说:“我们分手吧。”(2)他有一个女朋友,这位女朋友的面貌很美丽,他常常担心别的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刁晏斌;试论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刘祥友;;“向”的介词化过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琳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蔺璜;二价不及物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J];语文研究;2001年02期

5 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年01期

6 王俊毅;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7 陈昌来;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配价考察[J];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8 陈军;试析“跟向对+N+VVP”组合时的相同和相异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平;;否定副词“不”的情态特征及其序位安排——现代汉语“NP_1+对+NP_2+VP”句式的两种否定形式[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蔡雯婷;;试论现代汉语中粘着虚义动词“给以”的语义传承[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高霞;;英语国家学生汉语介词“对”的相关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戚晓杰;;音节之于汉语语法[J];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5 卢鸿莉;;“有+名”结构中“有”词性再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余俊宏;;“X比N还N”句式新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姝;;从“一+N1+N2”序列的分析实例看三个平面理论的功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栾维权;;“问”“对”介词用法异同溯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聂仁发;;“对于”百年来分布变化的定量分析[J];汉语学报;2011年03期

10 顾英华;新疆汉语学习者二价动词配价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7 汪梦翔;对象格语义范畴及其相关语法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淑美;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金城;韩国语汉字词“(?)”的意义和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芳源;个案儿童朝向介词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晏静;现代汉语强调的表现[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林泽;基于典型理论的中英及物性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冯志伟;;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3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4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5 张国宪;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汉语学习;1994年04期

6 周国光;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7 李洁;德语配价理论的发展及成就[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1期

8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9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10 陈昌来;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论元与谓词的语义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代尊峰;;汉英动结式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3 王可可;;《左传》介词“于”的隐现问题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2期

4 孙茜云;试论“把”字句中的兼义现象[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黄庆文;;关于汉语“对+名词1+动词+的+名词2”结构的歧义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5期

6 刘钦荣;;现代汉语谓词的语意句法功能及谓词分类系统(上)[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徐敏;;为了”的介连词性及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华相;;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朱彦;复合词的格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10 周小兵;;句义蕴涵与句义等同[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高娃;红英;;现代蒙古语副词搭配规律初探[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秀敏;;浅论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及其语法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余丽娜;曾东京;;框架语义学在双语网络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从FrameNet看语义和语法标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修辞格形式的简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郑丽;;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体词谓词化的认知解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逸天;浅谈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3 邵敬敏;消除歧义的手段——歧义总论[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建刚;复谓结构和汉语动态语义格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07年

3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彭建平;商品说明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易花萍;汉语名词陈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焕燕;文艺语体与公文语体介词短语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孙启夏;汉日“时地格”介词短语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叶舒雅;汉语介词短语“在+处所”与印尼语相关表述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玲玲;双宾句的语义、认知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萍;现代汉语标语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聂绛雯;现代汉语中的外位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陆卫萍;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之关系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朴星;动宾式动词的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晓晶;“在NP”和“到NP”的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倩;动宾式词语带宾语结构(V·O+O_1)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6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6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e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