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本文关键词: 语言模因 主体性 语用态度 语境化 出处:《外语学刊》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言模因是携带模因宿主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以情景语境、语言语境、认知语境及社会语境等为触发语境。语言模因的主体性常指模因宿主的语用态度,它与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语境化指社会交往中的情景、互动与推断。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都要求语境化模拟。只有在广泛语境化的社会和在动态的社会语境模拟进程中人们交往才有意义。不同的社会或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因受文化、传统、习惯、时局等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语境化是动态的。
[Abstract]:Language meme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which carries the intention of meme host and repeatedly propagates by repetition or analogy with the aid of language structure in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linguistic context. Cognitive context and social context are the trigger context.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meme usually refers to the pragmatic attitude of the hos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inguistic meme. Contextualization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inference. In human society. Language use and understanding require contextualized simulation.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ful only in a broadly contextualized society and in a dynamic social contextual simulation process. Different societies or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ame society. . The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anguage memes are dynamic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tradition, habit, situa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特色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应用”(2012JK3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自第一篇社会语用的模因论研究论文发表以来(何自然何雪琳2003),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已足足有10年之久。这期间模因论被用来阐释语言语用现象、指导语言教学,甚至指导语言的本体研究,《外语学刊》在2008年第1期还辟有模因论与汉语语用结合研究的专栏,体现出国外理论不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捷;周榕;;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2 李洪儒;;国际化、本土化与语言类学术期刊建设——《外语学刊》语言学栏目改版说明[J];外语学刊;2013年01期
3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4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5 何自然;李捷;;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6 黄国文;;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中国外语;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宇波;孙云;;模因论对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周瑞英;;语言模因特点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耘;;语言模因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谭晓春;;大学英语模仿与创新写作教学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慧;谢道兵;;“×哥”传播的模因论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许敏;;浅析广告语中的强势模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裘莹莹;;从模因论视角看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王琼;;模因论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翠玲;安静;郭晓暹;李佳美;杨雯;;运用“模因论”培养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尝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陈洁;;广告归化翻译策略的模因论角度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楚群;;三音节新词语构造理据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牛一之;;浅析语言模因、先例现象、仿拟之异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6 王立松;;模因翻译论视阈下的天津滨海新区公示语翻译[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苑青松;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云萍;审美与审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齐生;汉德宣传性语篇结构差异的政治语法因素—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6 云健;传播与传承视角下基于模因理论的元音系统演化计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波;从自然选择到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8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康军帅;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咏波;中国主流媒体中的外来词译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婷;模因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蓓华;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闻标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陈剑威;从模因论视角解读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黄玲;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仿写”英语写作教学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琴;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广告口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项靓;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语言模因现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静;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晶晶;模因视角下网络语言的造词机制和进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小丹;广告中仿拟修辞的模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3 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康志洪;人、地名翻译——跨语种的重新命名[J];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5 海中;网络语言知多少[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47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