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以汉语超预期话语标记为例
本文关键词: 话语标记 语法化 多源性 非排他性 出处:《语言科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话语标记在语篇分布和功能表现上呈现非排他性,这种特点源自话语标记的多源性。超预期话语标记是话语标记的一个小类,在历时层面经历一个由句法成分到功能成分、由客观行为义到主观情态义、由句法功能到语篇功能的语法化过程。该语法化过程导致此类话语标记共时层面上语法性质的差异和功能层次的叠加,并最终表现为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
[Abstract]:Discourse markers are non-exclusive in their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multi-source nature of discourse markers, which is a subclass of discourse markers. At the diachronic level, it experienced from syntactic component to functional component, from objective behavioral meaning to subjective modal meaning.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from syntactic function to textual fun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synchronic differences of grammatical properties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functional levels in such discourse markers. Finally, it shows the multi-source and non-exclusive nature of discourse marker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C-6133-11-010006)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B-7037-12-000017)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 话语标记是人类语言特有的,它使言谈自然并合乎语境,是语言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具体表现形 式,对语篇衔接也具有重要作用。话语标记分散在语法属性不同的多种语言单位之中,表现形式和语用 功能间的对应关系歧异而复杂:同一类甚至同一个话语标记可能同时具有多种语用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振羽;杜诗副词同义聚合体的发展演变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金颖;;禁止性否定副词“勿”的历史演变[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车淑娅;《韩非子》否定副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洪波,曹小云;《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商兑[J];语言研究;2004年03期
5 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张振羽,徐之明;杜诗否定副词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来德强;“哪儿”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2 张华;《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施建平;《型世言》代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守志;“不是”的产生及其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6 张艳;《梁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金勤;《直说通略》的副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鲍金华;《高僧传》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柯移顺;《歧路灯》疑问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颖炜;南通话程度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4年03期
2 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谢芷欣;我说口语结构“我说”[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6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7 刘森林;元语用论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张发祥;;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田源;汉语“说”类动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树林;;也说“完了”[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2 李秋杨;;“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小穹;;新闻标题中的热门词“给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影;朱妮娜;;“你别”的语法功能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5 朱洁;;汉语中“门”的语法化分析[J];考试周刊;2011年46期
6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8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安娜;侯敏;;基于传媒语言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自动识别与消歧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敏娜;基于蒙古语影视剧语料库的话语标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7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青青;汉韩话语标记“哪里”与“(?)”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7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7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