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义学发展综述
本文关键词: 形式语义学 逻辑 哲学 语言学 出处:《外国语文》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形式语义学脱胎于哲学、逻辑、语言学和计算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70年代初正式建立,标志为蒙太古三篇重要文章的发表,80年代发展壮大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与乔姆斯基句法并驾齐驱的主流语言学理论。然而,国内对此介绍不多,只有几部专著介绍。集中介绍形式语义学产生的跨学科背景及其核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就其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评述。
[Abstract]:Formal semantics, born out of philosophy, logic, lingu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has an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It began to sprout in 1960s and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1970s. It is mark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hree important articles of Montague in the 1980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which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linguistic theory of keeping pace with Chomsky's syntax. However, it is seldom introduced in China. Only a few monographs are introduced. It focuses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of formal semantics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ore theory, and giv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solutions to its key problems.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13YBG4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CWJJ13)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J11WD55) 菏泽学院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XYJJSK-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语义学天生就是个交叉学科,相关领域涉及计算科学、逻辑学、词典学、哲学、语言学等,其成长受益于多学科、多观点的交融。各学科核心关切点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例如:受音位学影响,语义学提出了“语义特征值”的概念;田野调查语言学家和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家法;形式语义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邹崇理;;组合原则[J];逻辑学研究;2008年01期
3 朱建平;;蒙太格语法的历史命运[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4 陈金诗;;话语表征理论简评(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5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7期
6 彭家法;当代形式语义学的争鸣与进展[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7 王明贝;;简述形式语义学中的蒙太格语法[J];华章;2010年20期
8 王雪梅;谭业升;;第三届对比语义学与语用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李可胜;;语言学中的形式语义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贾改琴;邹崇理;;形式语义学和汉语语义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建华;;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姜艳萍;创立中国语言学创新平台[N];联合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炯;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航赞;迈克尔·达米特的语义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海荣;法律语言的语义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陈志禄;“X是谁?”和“谁是X?”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栋;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什么”的否定量化语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文霞;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刘丽;溯因推理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舒萌之;反事实条件句逻辑表达及相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苗露;专有名词作指称语的语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稼辉;论汉语中的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D];湖南大学;2010年
9 祝娟;论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语义解读差异[D];湖南大学;2011年
10 杨正律;戴维森解释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4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