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
本文关键词: “怀疑” 隐性否定 (不完全)互补 意义引申(机制) 概念结构 语义识解(规则和策略) 出处:《语言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描写"怀疑"的不同义项(①不相信,②猜测、相信)在分布上接近互补又不完全互补的复杂表现。然后讨论"怀疑"的不同意义的引申机制及其概念结构基础:"怀疑"的隐性否定意义使整个句子的意义笼罩在否定的阴影之下:或者不相信事情是正面和积极的,形成义项①;或者猜测和相信事情不是正面和积极的(而是负面和消极的),形成义项②。接着,指出"怀疑"的两种意义是通过对客体论元(表示怀疑对象)在句法(体词性vs.谓词性、旁格宾语vs.常规宾语)、语义(指称性vs.陈述性)和语用(正面vs.负面、旧信息vs.新信息)等多种层次上的选择限制,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最后揭示听话人识解"怀疑"的各种意义所凭借的规则和策略:(1)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正面、积极或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不相信"(即"怀疑①");(2)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负面、消极或偏离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猜测"或"相信"(即"怀疑②")。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doubt". Then discuss the extens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meanings of "doubt" and the basis of its conceptual structure: the implicit negative meaning of "doubt" makes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sentence shroud. In the shadow of negation: or do not believe that things are positive and positive, Form meaning 1; or guess and believe that things are not positive and positive (but negative and negative), form meaning 2.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meanings of "doubt" are negative in syntax (aspect and part of speech), in paratactic object, in general object, in semantic (referential vs. Declarative) and in pragmatics (positive vs. negative) through object argument (expressing doubtful object), which is negative in syntax (aspect and part of speech), in paratactic object, in general object, in semantic meaning (referential vs. Declarative) and in pragmatics. The restriction of choice on many levels, such as old information, new information, etc., is realized in specific context. Finally, it reveals the rules and strategies by which hearers understand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doubt":) when the object argument of "doubt" is positive, When positive or neutral, "doubt" is interpreted as "disbelief" (that is, "doubt 1" / 2) when the object argument of "doubt" is negative, negative or deviated from neutral, "doubt" is interpreted as "conjecture" or "belief" (that is, "doubt 2").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面向语义搜索的汉语词汇本体知识研究”(10JJD740008) 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项目“面向计算的文本蕴涵型式库的研究和建设”(YB125-47)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2 袁毓林;;“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3 袁毓林;;“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J];语言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汛;鲁承发;;“差一点没P”结构的语义取值策略[J];长江学术;2013年03期
2 危艳丽;;模糊量“半”的隐性否定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3 鲁承发;翟汛;;“差一点”和“差不多”的语义差异及其认知解释[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4 徐艳平;熊芊;;新疆双语培训汉语语法难点之悖义现象调查[J];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5 王志英;;情态动词的隐性否定功能——以“能+不+VP”构式为例[J];汉语学习;2013年05期
6 鲁承发;;“差一点”句式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4年03期
7 韩淑靖;;“差点儿(没)+VP”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徐艳平;;现代汉语悖义现象研究——从第二语言教学角度谈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刘凡;;“相互”的定语用法探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02期
10 张潇;;“阻止”一词在语义层上体现出的特征[J];语文学刊;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艳华;也谈“差不多”和“差点儿”[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杨曼华;现代汉语“注意”类动词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宋伟萍;现代汉语否定极性副词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4 孙瑶;隐性否定的语用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小玲;北京话里的“差点儿”句式[J];汉语学习;1986年01期
2 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J];中国语文;2000年02期
3 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4 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5 毛修敬;汉语里的对立格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2期
6 王还;“差(一)点儿”和“差不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01期
7 袁毓林;;“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芬香;;手机短信幽默的关联——识解探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2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3 高波;;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4 王治琴;;同词反义的认知释解——“框架”与“识解”[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李娇;;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J];考试周刊;2010年50期
6 任书梅;会话中人称代词的含意识解[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7 俞建梁;;体验·识解·语法——读王寅教授《认知语法概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8 郭继懋;;“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异[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9 王义娜;李亚培;;由意象与识解看认知语法的理论架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彭懿;白解红;;形容词多义问题的识解差异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唐青叶;;详略度、精密度与经验识解[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牛保义;;综合扫描和序列扫描——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认知方式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寅;;“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2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4 魏本力;处所介词短语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6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7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湘;基于兰盖克识解理论的“花园幽径现象”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冰;层级反义关系的动态认知识解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朱翠玉;对新疆7·5事件意义识解和构建的视角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紫s,
本文编号:1502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0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