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言学与美学的会通:读木华《海赋》

发布时间:2018-02-15 08:30

  本文关键词: 美学 韵集 音耦 同齐 异别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名高当代、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对木华《海赋》予以很高的评价,拙文从词汇学、修辞学的角度盛赞木华的文笔给读者的审美享受,继而将《海赋》与古罗马学者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结合起来研究,指出一着力创作实践,一注重理论建构,相互辉映,"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可视作对钱钟书先生的一点补充。复从汉语音韵学的视角,提出"韵集"和"音耦"两个概念,分析、诠释《海赋》对"韵集"和"音耦"的巧妙使用与精心组织,指出这是《海赋》的高度的音韵美的根源。本文提出"同齐"与"异别"是音韵美的两个相反而相成的、具有辩证关系的概念,两者并重,"同齐"与"异别"间错交互,是《海赋》音韵美的规律,此当适合其他辞赋,甚至广义的诗歌。本文通过对西晋木华《海赋》的美学诠释力图将语言学与美学会通,臻于创造的境地,这是本文的旨归。文末提出珍视、探究和利用中国自己的美学资源,将有助于中国美学的建立和成长,又呼吁建立有真知灼见的基于汉语的语言美学。
[Abstract]:Mr. Qian Zhongshu, a famous contemporary scholar who has studie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ighly appraised Mu Hua's "Haif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logy and rhetoric, he praised Mu Hua's style of writing for the readers' aesthetic enjoyment. Then combining the "Haifu" with the ancient Roman scholar Longinus'"on Sublime", it points out that a creative practice, a focus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each other, "the West S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West S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West S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ho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rhyme collection" and "phonetic coupling",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clever use and careful organization of "rhyme collection" and "phonetic coupling" in Haifu.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is the root of the high degree of rhyme beauty in Haif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 are two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concepts of phonological beauty, which have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al relation, and the w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 This is the law of the beauty of rhyme in Haifu, which should be suitable for other terms and even generalized poetry.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linguistics and beauty learn to create through th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Mu Hua (Haifu)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is is the purport of this paper.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t is proposed that cherishing, exploring and utilizing China's own aesthetic resourc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cal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aesthetics based on Chinese language with profound insight.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分类号】:H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茂福;;蒲松龄的《讨青蝇文》与赋史上的咏蝇赋[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王毅力;;黄佐近体诗用韵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玉敏,潘明霞;莎剧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枞;涂序彦;刘嘉;;注意-情绪协调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模型[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10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洁;不同情绪刺激下运动员执行控制特征及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安翠林;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卷编制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亚平;语言科学与时代精神——从言语交际学等新学科的兴起看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大趋势[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沉痛悼念朱德熙先生[J];语文建设;1992年08期

3 杨庆华;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4 张学曾;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自由发言(选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5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开始征集论文[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6 本刊记者;;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J];语言科学;2002年01期

7 白长茂;;《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年卷)编辑工作启动[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8 本刊记者;;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举行[J];语言科学;2004年05期

9 ;中国语言学会的贺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11期

10 宋文辉;;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北戴河召开[J];中国语文;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3 俞闻;;沪港携手共创中国语言学新局面——市语文学会等举办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彭泽润;;不能把胡乱解释文字的游戏当做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聂焱;;“三一语言学”主要参考资料[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前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于全有;纪飞;;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述评[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希杰;聂焱;郑荣馨;;学派和学风及其他[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家新;;王希杰的语言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俊翔;潘绍典;;“显性语言现象”和“潜性语言现象”[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伟;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2届年会在津召开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国际化[N];天津日报;2004年

2 罗骥 云南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语言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姜艳萍;创立中国语言学创新平台[N];联合日报;2010年

4 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长期担任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方言》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你有令人羡慕的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6 胡壮麟;力争与世界同步的中国语言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记者 王宏宇;承载几代学人积淀 全面盘点中国语言国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徐杰;中国语言研究的民族性与世界性[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罗猛;专家纵论二十一世纪中国语言学[N];广西日报;2005年

10 记者/罗猛;“桂北平话与周边方言”学术研讨在邕举行[N];广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臻隽;形与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烨蕾;庞德意象主义和翻译思想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叶林;《文化苦旅》翻译报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邓璐莲;论维吾尔谚语翻译中的音韵美[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晓明;寻求心灵的自由[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丁静;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苏恒;产品语义学研究——隐喻运用于产品设计中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赵s

本文编号:1512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12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