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文教科书
本文关键词: 白话文运动 新式教科书 话语形式 文言文 话语权力 主要表现 开启民智 国家机器 语言 权力关系 出处:《语文建设》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藏而不露的力量。……语言的实践反映一种并未公开宣布的霸权。"[1]这种霸权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即"统治形式"和"精神与道德的领导形式"[2]中。前者表现为国家机器,后者则体现为国家机器对文化或者说话语的领导权。"话语即
[Abstract]:Positive language is a special social phenomenon. On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is that it has hidden power...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reflects an undeclared hegemony." [1] this hegemony is manifested in two main forms, That is, "the form of rule" and "the form of spiritual and moral leadership" [2]. The former is the state machine,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state machine's leadership over culture or discourse.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0AYY004) 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民国白话教科书与汉语词汇系统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L13BYY013)研究成果
【分类号】:H109.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4 朱霆;;福柯权力空间理论的建筑学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崔立中;刘丽娟;;桐城派的德育心理学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叶中强;;自由人格与社会生态——胡适寓沪期间的人格行为及其政治经济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冯秋珍;谢伶俐;;论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异质同构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梁尔铭;黄明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许祖华;;道德理想——鲁迅《狂人日记》的未解之结[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玉琼;;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钮葆;;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不可以把“普通话”改称“国语”[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琴;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白话文运动[J];社会科学家;2005年04期
2 雷晓敏;;对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再认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文元;;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型[J];天中学刊;2007年06期
4 石洁;;汉语书面语言的一次大变革——“白话文运动”回顾[J];思维与智慧;1988年05期
5 宋以丰;;《论翻译》中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考辩——兼与王秉钦先生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刘泉;;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建立——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学术语言特性[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7 陈平原;;“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5期
8 齐瑞星;;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进程[J];才智;2009年23期
9 郑海麟;;黄遵宪与中国的语言文体改革[J];文史知识;2008年09期
10 邓伟;;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论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建构中的若干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丽莹;;面子体系与话语中的策略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康洲;;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多元视角研究及策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转型与平民意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周有光;;文字改革(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更新稿)[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彭泽润;丘冬;;现代汉语词典和字典编写思想的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王开扬;马庆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中国语文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彭泽润;;我看修辞中的辩证法和技巧[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田小琳;;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潮白;不要给学文言文立什么规矩[N];南方日报;2008年
2 王六;听陕北人说话就是听文言文[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方莉邋许文 陈晓春;请你用文言文写篇自传[N];新华日报;2008年
4 纳梦月;文言文是否应设四六级考试[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何永康;文言文该不该设四六级考试[N];解放日报;2008年
6 付丽丽;文言文等级考试挑起传统文化传承大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谢f ;文言、白话:母语教育的共同资源[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朱力南;共同破解母语教学面临的困境[N];福建日报;2007年
9 韩少功;现代汉语再认识[N];文汇报;2006年
10 谢迪南;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邹铁夫;论争与存在—文言的现代命运[D];南开大学;2013年
4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斯迪克江·伊布拉音;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比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7 田荔枝;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赵娜;保罗·利科语义想象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宪;五四时期白话文翻译活动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慧;师生课堂言语交际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丽媛;钱玄同对国语运动的倡导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晓旭;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现机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钟华;民初“通电”语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7 岳晓峰;“五四”前后反问句形式文白转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海洋;仿拟的认知语用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敏;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看中外求职类节目中的冲突话语[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董洪杰;“高”类非典型比较句及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8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1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