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印尼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

发布时间:2018-02-26 20:07

  本文关键词: 印尼留学生 句子产生 跨语言 句法启动 出处:《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图片描述范式探讨了不同年级印尼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印尼语主动句启动条件下中年级印尼留学生没有产生跨语言句法启动,而高年级印尼留学生产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印尼语被动句启动条件下中、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均产生明显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留学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与词序无关而与汉语水平有关。即使启动句为词序不同的印尼语被动句时,也能产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中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句法特征占优势,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和汉语两种句法特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Abstract]:The cross-language syntactic priming effect in the Chinese sentence production of Indonesian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picture description paradig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ross-language syntactic priming in Indonesian students of middle grade under the active sentence priming condition. However, in Indonesian senior students, cross-language syntactic priming is produced, while in Indonesian passive sentence priming, there is obvious cross-language syntactic priming in senior Indonesian students. The cross-language syntactic priming between Indonesi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is independent of word order but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Chinese. Even if the primer sentence is a passive sentence in Indonesian language with different word order, The native language syntactic features are dominant in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middle grade Indonesian students, while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hinese syntactic features are in a balanced state in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nior Indonesian student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53)的资助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延河;印尼语、汉语语序对比及印尼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语序偏误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荣宝;;跨语言句法启动及其机制[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3 杨洁;张亚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4 贾月芳;陈宝国;;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尤泽顺;;连词Though的标记性\无标记性用法:来自语料库的证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严春容;;二语熟练程度与双语句法表征[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李秀坤;印尼坤甸等六市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阎浩;董燕萍;;汉语句子产出的心理机制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吕纪增;;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王聿良;;“母语干扰”因素分析及易引起误解的英语词语的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徐富平,黄兆龙;汉语印尼语复杂定语的对比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回坤;刘鸣;;中-英熟练双语者英语语内句法启动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季安锋;;印尼学生汉语习得的语法偏误考察[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樊友新;从事件结构到句子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菁菁;句子加工的语义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贾玮;论“双元结构”中汉英双语在句法层面的建构与表征[D];西华大学;2011年

4 张丽敏;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典的英—汉语义启动效应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5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柴翱;汉语双字复合词产生中的语法启动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曹地;汉语语序理据与对外汉语语序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娟;印尼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佳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研究及偏误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岳明蕾;汉语花园幽径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启动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荣宝,彭聃龄,李嵬;双语者第二语言表征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李荣宝;;跨语言句法启动及其机制[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3 杨洁;张亚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京廉;;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字词性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木欣;;汉译阿被动语态的处理与运用[J];阿拉伯世界研究;1983年02期

3 刘明江,李光;如何使用日语被动句[J];日本医学介绍;1990年11期

4 顾穹;论汉语被动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J];东岳论丛;1992年01期

5 李宗江;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苏琦;;试论被动句汉译日的规律[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05期

7 井琳;;刍议英语被动句在汉语中的翻译——以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为译本[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0期

8 段力;;小议汉日被动句差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9 杨洁;张亚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胡爱华;汉语被动句的哈译[J];语言与翻译;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芦松敏;张积家;;“被”字标识和抽象性、具体性对汉—英双语者被动句句法启动效应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毛伟宾;杨治良;王林松;;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韩习武;王金勇;;汉英动词次范畴化对应关系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庆荣;谭顶良;邓铸;;语言理解中句法启动的ERP和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彭渊;赵铁军;郑德权;于浩;;基于特征句抽取的网页去重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7 杨锦陈;李卫君;杨玉芳;;记忆负荷对句子产生中水平信息流动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马艳;;基于语义的句法启动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杨锦陈;杨玉芳;;口语句子产生中不同位置名词之间激活的相互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锦陈;杨玉芳;;口语句子产生中不同位置名词之间激活的相互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志富;关于跨文明对话的思考[N];文艺报;2007年

2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胥小红 本报记者  雅梓;下一代搜索轮廓初现Autonomy力挺中文搜索[N];大众科技报;2006年

4 沈则瑾;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N];经济日报;2008年

5 实习生 杨海鹏;谷歌将着力开发移动搜索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6 李晓虹;用文字构建“移动的故乡”[N];文学报;2004年

7 彭德倩;世界翻译大会在沪开幕[N];解放日报;2008年

8 邓侃;2002年网络服务来敲门[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9 董振东;到用户中去[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徐晓巍;搜索将向“以人为先”方向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2 谢元花;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提升谓词的习得:语义启动和句法启动的综合分析模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雷蕾;以汉语为母语双语者的双语句法表征和处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徐军;面向金融信息检索的体裁分类与情感分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欣;俄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崔美英;韩国大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情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傅子轩;印尼留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陈景;跨语言专利文本分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蚁坤;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6 朱镇宇;视觉通道内汉语简单陈述句产生中的形、义时间进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催勤;印尼留学生动态助词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月里古丽·沙木沙克;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维吾尔语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三敏;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批评”语用失误之调查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张奕;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9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39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