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周氏兄弟早期小说翻译的成就与失误

发布时间:2018-03-03 23:04

  本文选题:鲁迅 切入点:周作人 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跨越晚清和民国文坛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包括《域外小说集》在内的早期小说翻译可谓得失参半,文学评论界的看法也不一致。详察周氏兄弟早期译作,可以看出其早期代表作《域外小说集》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鲁迅自从事文学翻译之初就特别重视文学翻译的社会功能,同时,又要求翻译家重视译文的审美价值。周氏兄弟均为翻译大家,他们的小说翻译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如语言的欧化等,但其理论主张是进步的、超前的,尤其他们坚持"硬译"、"直译"的翻译作用,对后世的小说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Abstract]:Lu Xun and Zhou Zuoren are famous translators who straddled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ir early novel translation, including the Collection of Foreign novels, was mixed, and the views of the literary critics were different. It can be seen that his early masterpiece, Collection of Foreign novels,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Lu Xun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Zhou brothers are all translator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their novel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Europeanization of language, their theory is progressive and advanced. In particular, they insist on the translation of hard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has had a grea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ranslation of novels in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浙江近现代小说史”(KYZSKY0913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学义;;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情理诠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朝友;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叶云鹏;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J];台州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宜宾;鲁迅笔下的“绍介”[J];咬文嚼字;1999年05期

4 李蟠;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方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姜彩燕;;从“立人”到“救救孩子”——鲁迅对《儿童之好奇心》等论文的翻译及其意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8期

6 龙海平;周作人早期的翻译理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万宝林;鲁迅翻译思想的创新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任荣;;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存在”:周作人译作中的直译思想透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9 李荣先;;“何以”应是“何尝”[J];咬文嚼字;2008年03期

10 孙郁;;关于《大学国文》[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琼英;;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施仁先生谈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显军;;言语环境中的语言艺术[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芳;;论规范对翻译事件的影响——董秋斯翻译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葛铁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简评《一千零一夜》中译本[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8 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长斌;;当下语境与历史文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树西;白硕;姜吉发;;模式合一的“减首去尾”算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家永;《且介亭杂文》中“且”字的读音问题[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梁葆莉;读书之学与演讲之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5 朱金顺;也说知堂译《希腊拟曲》[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丁辉;写作如何成为一门“学”?[N];文学报;2010年

8 林长华;趣味残缺字[N];山西日报;2005年

9 伍铁平;坚持科学精神 维护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N];中华新闻报;2002年

10 李瑞山;经典汉语何以存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复旦大学;2009年

4 刘庆元;《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雪明;制衡·融合·阻抗[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鸣飞;鲁迅与更敦群培翻译思想之比较[D];西藏大学;2008年

2 骆为;规范论视角下的鲁迅翻译序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颜一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周作人《侠女奴》翻译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龚颖芬;论周作人的文言文翻译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符s鷜N;小说翻译者的职责[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汪洋;语境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金泽;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小说翻译的多元系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霞;论清末民初文学文本中的“日化”现象[D];苏州大学;2008年

9 宫经理;[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宋颖;语篇功能对等与小说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3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63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7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