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量构式“相互依存”的认知分析
本文选题:认知视角 切入点:动量构式 出处:《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量词能体现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汉语动量构式由动词、数词及动量词组合而成,是对动作的时间、频次和情状进行计量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量词的定位、分类以及语义比较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出发,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范畴化原则、隐转喻机制和相互依存关系建构"EPM双依存"理论,并解释其形成机制,揭示背后的组配规律,以期提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Abstract]:Quantifiers can reflect the way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Chinese momentum construction is composed of verbs, numerals and verb quantifiers, which is a way of expressing the time, frequency and situation of action. B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we find that, Previous studies of momentum have focused on the orientation, classification, semantic comparison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of verb quantifiers. So far, there has not bee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moment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EPM double dependenc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based on the event domain cognitive model, categorization principle, implicit metonymy mechanism and interdependence, and to explain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combination law.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stud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松鹤;;认知框架中的意义与含义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2 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3 王天翼;;汉语拷贝构式的象似性机制——兼述容器/方位概念隐喻与象似性原则的关系[J];外国语文;2011年05期
4 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5 蒋宗霞;;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类别及其搭配关系[J];语文研究;2006年04期
6 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年02期
7 李湘;;从实现机制和及物类型看汉语的“借用动量词”[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8 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思湘;;现代汉语数量型合成词的构成及其语法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郭培录;;量词“双”和“对”对名词的语义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方寅;;也谈动量词的语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张晟;;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内部语义结构的认知理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徐慧文;;《醒世姻缘传》同形量词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骆蓉;;言语类致使—施动句式的构式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甘智林;;动量词“下”、“次”语义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赵静;;从框架理论看短篇小说《女房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朱艳华;;“动词+数量短语”的句法属性浅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5期
10 方寅;;汉语动量词研究述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申珊珊;;现代汉语动量词“次”与“回”用法比较[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蕾;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6 张惠;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解读随意言谈中的不合作现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晓霞;英语同词反义词理解的优选关联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8 蔡海荣;《官场现形记》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薇;中高级留学生借用动量词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徐义伟;艺术语体与科学语体量词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洪武;汉语“动词+时量短语”结构的情状类型和界性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2 李冬梅;;重动句语义结构的分类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三联书店邮购书目[J];读书;2002年03期
4 范利,聂春梅;从认知语言学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01期
5 徐之明;“觉”作动量用法及“睡觉”成词的年代[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聂仁发;重动句的语篇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7 田皓,甘智林;“V+数词(一)+动量词+N”的认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石定栩;;动词后数量短语的句法地位[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9 相原茂,沙野;数量补语“一下”[J];汉语学习;1984年04期
10 周芍;;名词与量词组合关系研究说略[J];汉语学习;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勤;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凭;是物量词,还是动量词?[J];汉语学习;1981年06期
2 李建平;;动量词“行”产生的时代及其来源——兼论“大小行”的语源[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3 陈慧,张志;是动量词短语,还是一种动词的重叠形式——关于《现代汉语》中“借自动词”的动量词问题的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4 邵勤;动量词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6 王远新;;现代哈萨克语量词浅析[J];民族语文;1984年03期
7 于立昌;;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8期
8 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9 姚伟嘉;;动量词“番”探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程国珍;;变异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海银花;那顺乌日图;;《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量词分库》的建设[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4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炯;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瑞峰;汉语动量词的语义分析与对外汉语动量词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佩玉;泰国学生汉语动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欢欢;留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动量词及使用偏误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金晶;关于日语动量词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丽嘉;印尼在华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李在恩;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动量词的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朱彦;《水浒全传》动量词考察及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63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6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