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
本文选题:时间 切入点:概念化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从认知到语言表征过程主要以隐喻和转喻方式实现。认知语言学的时间研究多从隐喻视角探讨时间概念化机制,时间的概念转喻没有得到应有关注。本文认为,转喻是时间概念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手段,时间认知过程是把抽象的时间概念依附在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上而抽象出概念特征,与转喻概念化过程中的实体间映射原理相同,也是一个转喻过程,它通过时间与事件、时间与空间、运动时间与运动实体等之间的转喻实现。
[Abstract]:Tim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which is mainly realized by metaphor and metonymy from cognition to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The study of tim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mechanism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of time has not received due atten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etonymy is an indispensable cognitive tool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ime. The process of time cognition is to abstract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ime by attaching it to a more specific concept and abstracting out the conceptual features,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principle of mapping between entitie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ization of metonymy. It is also a metonymy process, which passes through time and events. Metonymy realization between time and space, motion time and moving ent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时间概念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项目号:2011YBWX084)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王铭玉;隐喻和换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2 杨衍松;换说及其修辞功能[J];外语研究;2003年02期
3 陆如钢;从隐喻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黄会健;隐喻的认知探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5 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6 李苗;隐喻认知中的概念溶合与语义转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7 杜英;对于1949年前后上海的想像与叙述——以90年代的上海创作为例[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8 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年01期
9 杨衍松;隐喻的反用[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2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6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英男;俄汉语借代辞格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张向晖;英汉商标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廖正刚;隐喻中的语义迁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晓静;汉语隐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洁;In和Out语义转移及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黄睿;广告中的隐喻[D];河北大学;2006年
8 张建伟;二十世纪价值观念对英汉新词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增红;概念整合中的个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萌;隐喻的人本原则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4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燕;;流行新词汉译的形象化与概念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石毓智;王统尚;;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3 李薇薇;;隐喻认知理论观照下的网络用语“控”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赵永峰;;《时间的结构:语言、意义和时间认知》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5 殷国光;《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一文读后[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6 周静;张春晖;;论隐喻的概念化过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邹艳萍;;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英汉情感隐喻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8 孙永田;概念化心智活动的关键地位与交流的实现[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梁爱林;;论认知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年01期
10 周红民;介绍《语法与概念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马林;;论意义的渐进过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寅;;“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鲍志坤;;英汉情感语言表达的结构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金生;;介词意义的网络结构模式评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4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娥;语言中时间参照体系的认知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宋欢;在跨域映射下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4 邓敏;论转喻的运作机制[D];重庆大学;2008年
5 罗洛;情感隐喻“悲”的概念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晋;英汉给予类动词的概念化特点和句法表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露;英汉情感表达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雯;空间指示与语言主观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李丽莹;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10 柴能;语言中的概念窗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3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9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