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09:07

  本文选题:理解的历史性 切入点:效果历史 出处:《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在概述语块理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探索语块研究从客体转向主体的原因,详细分析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及"视域融合"对语块特性、界定及其机理产生过程的影响,考察这种研究视角对语块理论和实践模型建构的启示。我们认为,语块研究只有从哲学中吸取营养,进行主客体融合和跨学科理论建模,才可能取得关键性突破。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related argumentation of lexical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shift of lexical research from object to subject, and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damer's hermeneutics of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history of effect" and "fusion of horizons" to the lexical chunk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exical theories and practical models. We believe that the study of lexical chunks can only absorb nutrients from philosophy, integrate subject and object, and build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models. It is possible to make a critical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维视角下的语块及其成效评估”(11YJA7400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余绮川;;认知框架下的语块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2 李红儒;从逻辑、哲学角度看句义理论的发展——“语句中的说话人因素”理论探讨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3 李红儒;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4 江怡;;如何从哲学的视角研究语言[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李红儒,孙赫杰;认知链条上词的意义与指称对象[J];外语学刊;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牛书杰,吕建斌;人类组块理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华劭;从符号学角度看转喻[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姬新;;论翻译中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王静媛;;简论伽达默尔解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3 杨姗姗;;人在译途 视域之窗——浅析翻译过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柴jZ;袁洪庚;;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毕胜利;外语教学:阅读中的视域融合[J];外语教学;2003年06期

6 吴华玲;;林语堂翻译的主体间性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7 杨倩;;哲学阐释学的运用在翻译研究中对作者的淡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王娟;;从接受美学看林纾的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蔡瑞珍;;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关联翻译的本质属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邹威华;;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误读”及其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莉;视域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湘潭大学;2007年

2 周英;“视域融合”概念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D];湖南大学;2009年

3 周文娟;解读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李燕;译者主体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全伟;林纾《黑奴吁天录》翻译之合法性探讨[D];河南大学;2009年

6 蒋中林;阐释学角度的翻译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张艳波;从解释学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理解[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陈继辉;阐释学途径下的隐喻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9 李黎;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10 苏宇;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翻译[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5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5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