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移就隐喻的体验—文化双维度生成理据考略

发布时间:2018-03-13 17:06

  本文选题:移就隐喻 切入点:新经验主义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在将充分的理论阐释与足量的例证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意义上的移就辞格与认知语言学新视野中的隐喻具有同质性,可以将两者等齐划一地予以通盘查衡。所有的移就隐喻概念都是人类在对现实世界反复、多次的体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且无法摆脱文化的掣肘和再塑造。作为催生并统辖移就隐喻的体验性与文化性的耦合要求研究者建立双维坐标予以全面深入的考察。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ufficient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sufficient illust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metaphor in the new field of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homogenou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t is possible to equalize the two. All the metaphorical concepts are gradually formed by human beings on the basis of repeated and repeated experiences of the real world. And it is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s and remolding of culture. As a result the coupling of metaphor experience and culture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establish a two-dimensional coordinat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ERP实验的隐喻认知神经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740094)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冯惠茹;谈英语移就修辞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香玲;;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赵秋盈;;汉英准量词概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孙毅;;英汉情感隐喻视阈中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的理据探微[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5 孙毅;;通感隐喻微观对比框架中体验哲学与民俗模型性的联合动因考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大为;言语学、修辞学还是语用学?[J];修辞学习;2003年03期

7 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外语;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红;英汉低调陈述结构对比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夏年喜;;逻辑学、语言学与信息科学——论自然语言逻辑的学科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杨鹏飞;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刘旺余;英语中的比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叶荭;英语轭式搭配的修辞特点及其汉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吴迪;;比喻——内心的镜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张荣;;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马川英;;仿拟词语生成的意向解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黄小芳;;王安忆《长恨歌》的语言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廖广莉;;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作品中轻声词的频率效应研究[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希杰;;修辞研究,修辞学史,修辞学评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5 邴守荣;;浅析汉语谐音修辞与王希杰的三一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杨沐;;时空的新内涵界定[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转向[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董欣蓉;中美领导人就气候话题讲话中情态责任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唐薇薇;汉语连词的非连词用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正华;手·火·语言—元工具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4 信德麟;;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俄文本)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3年04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7 刘大为;我们需要怎样的语言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9 毛智慧;;英汉表量结构中物量词的隐喻构建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侨骄;于善志;;论汉语“水”的概念隐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其云;刘小玲;;论语法化现象内部机制的认知体验基础[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3 常琅;;陕北民歌中认知隐喻的体验性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年05期

5 王p,

本文编号:1607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7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