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的构句机制及情景语义分析
本文选题:介词标记 切入点:“被”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语使用"被"构句,主要是为了凸显句末焦点,受事移到动词前,"被"起到区分语义角色的作用。在"遭受"、"不企望"语义背景及标记理论和情景语义学的理论、方法的分析框架下,"被"为标记句式的情景语义可分为八大类型:遭受义、失去义、受损义、致使义、获得义、处置义、客观陈述义、嘲讽义。
[Abstract]:In Chinese,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sentence with "be" is to highlight the focus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to move the subject to the verb, and to distinguish the semantic role of "be". In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of "suffer" and "do not expect",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y of marker and situational semantics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frame of analysis, the situational semantics marked by "be"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types: suffering, losing, damaged, causative, obtaining, disposing, objective stating and mocking.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介词标记的构句机制及情景语义研究”(10BYY06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熊学亮 ,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2 范晓;;关于句式问题——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J];语文研究;2010年04期
3 李永;;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晓杰;;从《聊斋俚曲集》看汉语动词拷贝句式的产生年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饶宏泉;;量词的性质和数量表达的核心——语序类型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田启涛;;对上古汉语“NP+为+NP”句型中“为”字的再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伟男;张宇;刘挺;;基于决策树的中文对话省略句判别[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3 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J];汉语学习;1989年03期
4 范晓;;关于句子的功能[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5 石毓智;;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7 吕冀平;现代汉语的意动句式[J];求是学刊;1984年01期
8 袁晖 ,陈炯;关于句型的确定[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9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10 熊学亮;第一人称零主语的ICM分析[J];现代外语;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鑫;;人称代词“他”虚化的几个条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2 郭曙纶;谈动词的逻辑配价[J];语言研究;2003年01期
3 曾庆安;;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苏俊波;;十堰方言“看叫NPV/A得看”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耿言海;;论被动标记“吃”的语法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吕文华;“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3期
7 孟玉珍;;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过程[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林佳娜;;“给”字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问题[J];语文学刊;2010年09期
9 卞文强;;“Ns+V+Nat+的+No”句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吴怀成;;“准定语+N+V得R”句式的产生机制[J];语言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郑新夷;;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王PI勇;;谈唐诗之吟诵丨以台湾诗社之吟调为例[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吴定川;;浅淡如何解决布依语翻译中的语法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7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春卉;;从社会发展变迁看话语潜义显化的制约因素[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9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2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3 毕节地区社科联 潘雪;古代汉语句法举要浅析[N];毕节日报;2010年
4 朱文献;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池莉;沉下去浮上来[N];人民日报;2004年
6 黄集伟;偷棵菜送给2010[N];南方周末;2010年
7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胡明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大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一民;“排忧解难”中的“难”怎么读?[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10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6 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全香兰;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3 姜娜;汉语“爱V不V”句式的习得与教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胡袁园;“有”字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顺军;“上/下NP”结构的考察及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吴燕;宁国话中的被动标记及其虚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0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3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