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动词bi的语法化
本文选题:语法化 切入点:满语动词 出处:《民族语文》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满语动词bi的语法化程度较高。bi除以动词做谓语外,还以助动词及词缀形式表达动词的时。其语法化过程为:实义动词助动词现在一将来时词缀脱落。
[Abstract]:The grammaticalization degree of bi in Manchu is higher. Bi is expressed as auxiliary verb and affix in addition to verb as predicat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bi is that the auxiliary verb of real verb is now and the affix will fall off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满语词源研究” 香港意德集团“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资助
【分类号】:H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5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7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8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10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5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7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金颖;;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匹”词源及语法化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10 袁源;;连词“然”的语法化历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4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5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8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4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3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