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将在长沙召开
本文选题:认知语义学 切入点:认知语言学 出处:《语言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正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将于2013年3月28-31日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大会组委会目前正在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参会论文。本届会议主题为认知语义学及其应用。会议议题包括体验认知、范畴化、隐喻、转喻、认知词汇语义学、隐喻(转喻)与语法、认知语义学与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语义学研究等。会议主旨发言人为现任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主席
[Abstract]: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emantics, hosted by the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will be held at the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University on March 28-31, 2013. The theme of the session is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metonymy, cognitive lexical semantics, metaphor (metonymy) and grammar,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gnitive semantics, etc.
【分类号】:H030-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2 陶丽;周福娟;苏晓军;;第二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纪要[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3 夏晓燕;;认知语义观烛照下的管道隐喻理论漏洞[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悦;;认知连通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1期
5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6 于莹;;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孙毅;陈朗;;真实条件理论和认知语义学对隐喻理解机制的交叉接口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魏纪东;认知语义学与认知语法:差异与同一——兼评Langacker和Lakoff最近在中国的学术演讲[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9 杨佳鑫;;认知语义网络与词典释义[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曾欣悦;;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2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小庄;外研社以研讨会促大学语文教材建设[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记者 李新雄 实习生 黄一婧;泛珠三角翻译研讨会在邕召开[N];广西日报;2005年
5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米娜娃·阿不都热依木;纪念《突厥语大词典》作者诞辰千周年研讨会在喀什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记者 王晖邋实习生 王春丽;“2008手语翻译研讨会”在郑州召开[N];河南日报;2008年
8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赵凤华;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N];科技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闫跃勇邋新华社记者 刘翔霄;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在山西举行[N];人民代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2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7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9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5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5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