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连动结构紧缩与动词词义增值

发布时间:2018-03-23 21:51

  本文选题:连动结构紧缩 切入点:综合形式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摘要】:本文借助连动结构及其紧缩形式探讨了动词词义增值的机制,认为在综合构式(紧缩形式)里义多形少,构式意义重新分配时给动词多分配了一部分意义,这部分意义就是动词新增义项的源头。构式意义的重新分配是构式理解分析性惯性作用的结果。词义增值后构式又变成一个新的分析性构式,其过程可描述为:分析性构式→综合性构式→新的分析性构式。此外,本文在谭景春(2008)的基础上探讨了连动构式从分析形式紧缩为综合形式所需要的条件:"动1+(宾1)"与"动2+宾2"必须受到过程重合性限制,同时"宾2"必须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verb meaning increment is discussed with the aid of the conjunctive structure and its constrictive form.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verb is given a part of meaning when the meaning of the verb is redistributed in the Synthetical construction (compact form). This part of meaning is the source of the new meaning of verb.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struction understanding the analytical inertia action. After the word meaning increment, the construction becomes a new analytical construction, and its process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analytical construction. 鈫扖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鈫扞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an Jingchun's 200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needed for the contiguous construction from the analytical form of contrac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form: "action 1 (object 1)" and "action 2 object 2" must be restricted by process coincidence. At the same time, "object 2" must have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5 苗兴伟;语篇向心理论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6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谭文辉;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认知模型[J];福建外语;2001年04期

8 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9 谢晓明;宾语代入现象的认知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白少辉;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伟;论例证功能的对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8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廖志鸿;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谭文辉;动物词语及其意义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任鹰;主宾可换位供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J];汉语学习;1999年03期

2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3 陶红印;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姝;构式语法视角下的动词词义增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5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55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