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说汉语几种富有特色的句法模式——兼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探求

发布时间:2018-03-24 23:26

  本文选题:句法模式 切入点:汉语语法 出处:《语言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自《马氏文通》以来,特别是王力(1938)之后,发掘汉语语法的个性与特点很大程度上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和努力。不过,由于缺少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视野,过去认定或断言的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多难以成立。跟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世界语言普遍性和差异性角度讨论汉语几种极富特色且跨语言罕见的句法模式,尝试证明这些句法模式极有可能是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和个性。
[Abstract]:Since the "Ma Shi Wen Tong", especially Wang Li 1938),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rammar has to a large extent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Many scholars have made valuable attempts and efforts in this respect. Due to the lack of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linguistic generality, most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grammar that were identified or asserted in the past ar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difference of the world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unique and rare syntactic patterns in Chinese, and tries to prove that these syntactic patterns are probably the true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ity of Chinese grammar.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2 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爱林;也谈“他打得孩子到处乱跑”[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3 胡清国;“V得/不C”的强势与理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孙利萍;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孙利萍;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02期

6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书庚;汉语能性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2 付义琴;唐五代“V+(O)+X”句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何忠东;《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述补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孙放;“V得/不C”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车慧;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补语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福龙;能性述补结构“V不了”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武宏;《高僧传》中的述补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玲丽;结果补语可能式“V得/不C”及其不对称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丽娟;宋代助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付开平;《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淑梅;谈鄂东方言的“V得得”[J];方言;2000年03期

2 郝维;补语的可能式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3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云兵;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5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恩奎;;动词的语义范畴与句法模式[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2 蔡彬;;配价语法与汉语研究[J];才智;2011年20期

3 ;邵敬敏著《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出版[J];语文研究;2011年03期

4 陆俭明;;我关于“字本位”的基本观点[J];语言科学;2011年03期

5 刘蕾;;“极高明而道中庸”——浅探《新著国语文法》中的修辞语用思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欣;;补语及述补关系的语义范畴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7 邓琳;;从配价语法的角度看英汉学习词典中的形容词句法处理[J];辞书研究;2011年04期

8 陆俭明;;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张健军;吴长安;;“X倒是X”小句及其对答联系项功能[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10 饶春;潘玉华;;“一旦”的语法化考察[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张旺熹;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问题研究的基本态势[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提要[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俊萍;冯志伟;;CTT在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自俭;;我们为什么倡导学习字本位理论(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静;;汉语配价语法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胡明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大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朱俊玄 商务印书馆;《语法分析讲稿》:方法与问题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马庆株;语法理论意识走向自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6 吴晓芳;张斌与现代汉语语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汪国胜;读《语法问题献疑集》[N];光明日报;2009年

8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向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晓芳;张斌语法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俊和;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7 姚小烈;生成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芳;《搜神记》疑问句判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名彰;《新著国语文法》与《汉语语法学》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莉;“广义形态”说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D];新疆大学;2008年

4 赵红玲;朱德熙语法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薛剑莉;现代汉语短语理论的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崇飞;手部动词“拿”的语义认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四贵;《金瓶梅》介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8 付开平;《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白丽娜;空间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安丰科;领主属宾句的动态解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0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60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