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论宋代诗人诗歌创作叶音及其语音根据

发布时间:2018-03-25 00:07

  本文选题:宋代 切入点:诗歌创作 出处:《语文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叶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叶音"与"作诗叶音"两种叶音法。宋人诗歌创作叶韵实例,所叶之音都有其文献记录或实际语音的根据。因此,诗歌创作叶音与古诗叶音一样,都只是标志突破礼韵规范的"多音定读"以谐韵而已。两种叶音的精神相通。文章还分析了两种叶音的差异,指出要全面了解宋代叶音,就不可忽视"作诗叶音"现象。
[Abstract]:It can be seen from the literature that Ye Yin was used not only to explain the rhyme of ancient poems, but also to create poems at that time. In the Song Dynasty, there were actually two kinds of Ye Yin methods of "ancient sound Ye Yin" and "making poem Ye Yin". 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documentary records or actual phonetic basis. Therefore, the lyric sound of poetry crea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ancient poetry. The two kinds of Ye Yin have the same spirit.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Ye Yi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henomenon of "making poem Ye Yin"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Ye Yin in So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古籍所;
【分类号】:H113;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晓南;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2 刘晓南;朱熹叶音本意考[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3 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5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顾永新;《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何慎怡;;源自《诗经》的成语的形态结构[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刘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启悟旅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纪潮;;中国古代巫、毒关系之演变——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有关毒的人类学观察[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3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7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5 刘新春;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岳宗伟;先秦儒家家庭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7 钱毅;宋代潼川府路诗人用韵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红花;《广韵》方言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文娟;《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南;朱熹与闽方言[J];方言;2001年01期

2 刘晓南;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J];方言;2002年04期

3 黎新第;对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例证的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2001年01期

4 刘晓南;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J];古汉语研究;2001年01期

5 刘晓南;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6 刘晓南;朱熹叶音本意考[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7 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阳声韵及异调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一[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8 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二[J];古汉语研究;2007年03期

9 陈鸿儒;朱熹用韵考[J];龙岩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10 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言宏;郑小琼;;打工诗歌并非我的全部(访谈)[J];山花;2011年14期

2 北塔;;东北汉子的那一抹柔情——读陈泰灸诗歌之印象[J];诗林;2011年04期

3 闫玲月;;疯根[J];短小说;2011年07期

4 李俏云;;“诗人的春天在中国”讲座之“兰波与诗歌的使命”在首师大举行[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年01期

5 周正旺;;金奖[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1年08期

6 李悦;;徐志摩诗作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7 曲建敏;;驻校诗人王夫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讲座[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年01期

8 范云晶;;抵达:从生存之痛到生命之痛——郑小琼诗歌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9 王永生;;用真情书写心灵之花 用质朴创造诗意人生——《诗歌月刊》走进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年学子互动,谈校园诗歌创作[J];诗歌月刊;2011年09期

10 赵飞;;中西合璧的诗界仁者——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清;;“盐”意之间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2 苏品晶;;一颗虔诚的诗心——“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3 冯雷;;从诗歌的本体追求看“底层经验”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陈亮;;她的诗歌和她的世界——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5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6 谭汝为;;诗歌修辞辩证思维例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霍俊明;;“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8 谢荣福;;马戴诗中之令狐员外、祠部令狐郎中小考[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9 刘晓林;;《涉江》:古典诗歌创作“移情入景”发轫之作[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叶延滨;;叶延滨给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的贺信[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晋;2009年山西诗歌创作简述[N];太原日报;2010年

2 申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诗歌创作现状堪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陕西省作协理事、宝鸡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景斌;宝鸡诗歌创作简述[N];宝鸡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长青;全国诗歌创作研讨会在我市举行[N];安阳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杨;直面诗歌创作多种实践[N];文艺报;2011年

6 张兴君;诗歌,支撑生命的高度[N];张掖日报;2007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就诗歌创作而言,奇迹并未发生[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贵作;贵州评出“十大影响力诗人”[N];文艺报;2009年

9 明照;诗歌创作要注意三个问题[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滢莹;诗歌创作不应与时代割裂[N];文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玲;袁枚诗学思想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5 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D];复旦大学;2005年

8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明扬;姚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珩;战士与诗人的足迹[D];河南大学;2006年

2 王丽;持续的到达—王家新的诗歌世界[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新凤;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D];复旦大学;2009年

4 马冠芳;唐代润州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丹阳;漂泊他乡的诗语[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曾维刚;“咸通十哲”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旭;中唐诗人戎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哲姝;论顾太清诗歌[D];湖南大学;2007年

9 王萌;李金发诗歌的传统与现代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冯琼;刘禹锡中道思想及诗歌创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0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60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c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