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伦理思考
本文选题:网络语言 切入点:伦理向度 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网络语言是现实语言系统的延伸,必然遵循现实语言系统的道德要求。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变体形式,其创新化的语言变异特点反映了网络交际主体自主性的凸显;在这种自主性不断凸显的过程中,蕴含了交际主体应加强道德自律的伦理向度。针对网络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语言污染、语言暴力、内容虚假、网络媒介道德缺失、网民言论的伦理失范等伦理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遵守语言道德,为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网络交际环境提供伦理对策。
[Abstract]:Network language is an extension of the real language system, which must follow the moral requirements of the real language system. As a new form of social variation, its innovative features of language variation reflect the prominent autonomy of the subjec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is kind of autonomy, it contains the ethical direction that communicative subject should strengthen moral self-discipline. Aiming at the language pollution, language violence, false content and lack of network media morality in the actual use of network languag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bide by language and morality, and provide eth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creating a good, healthy and harmonious network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校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改善研究”(湘教科规通【2014】006号)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语言现象的伦理问题研究”(编号:13YBA109) 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语言变异的伦理研究”(编号:13C04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义芹;;道德语言存在合法性的本体论诠释[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胡云晚;;网络新词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及文化行为方式[J];江汉论坛;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刚;;《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哲学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张永舒;陈天顺;张蕊;;当代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侯幸;;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葛巧玉;人生价值层次初探[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孙庆平;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8期
6 陈凯;;论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消解[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朱旭东;;民族国家教育知识和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8 李寿初;;超越“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本体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程冬美;郭永波;左均升;刘玉林;;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理念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与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姚喜双;郭龙生;;媒体及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玉j;;实事求是与价值哲学(论文提纲)[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玉j;;实事求是与价值哲学[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琳;;公共行政的价值浅谈[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7 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的媒介文化学批判[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8 ;微博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及其负面影响因素探析[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9 于淼;;榜样与时代精神——浅析建国60年媒体对受众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10 于秀琴;;行政程序的评估体系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友;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乙廷;“人肉搜索”涉及的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盛志喜;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价值取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志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卫华;马克思哲学价值论及其当代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甘砚聪;网络环境下插画的审美泛化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璇;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振华;网络语境下自然人格的法律扩展[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晓明;;马克思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光群;语言变异与读者的期待视域[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刘海云;由“洋泾浜”现象看语言变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聂桂兰;浅析语言变异现象[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蔡龙权;交际能力中的语言变异规则[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5 阮畅;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郝吉环;网络传播中的语言变异解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黄忠廉;汉译语言变异探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7期
8 刘卫东,田贵森;语言变异的翻译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9 牛光夏,谷瑞丽;网络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的变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10 林小平;语言变异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美莺;;网络语言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3 周晓晶;;从语言变异的视角解析新词收录和词语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芮东莉;译介工作:永远的桥梁工程[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赵凤华;经济全球化下怎样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上海交通大学 张玉梅;语言正越来越“多中心化”[N];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3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吴丽好;香港网络时代与华文二语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2 李桂群;广告语言的变异使用及其规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学辉;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罗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5 黄丽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6 张萌;语言变异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谭玉兰;网络语言变异及其规范[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邓梅;从等效论视角看《围城》中语言变异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芳芳;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的认知阐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6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