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诸家转注论考:兼评顾炎武转注观

发布时间:2018-03-26 13:23

  本文选题:转注 切入点:顾炎武 出处:《求索》2012年03期


【摘要】:转注乃传统"六书"之一。对于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之界定,诸家见解不尽相同,有以字形言者,有以字义言者,有以字音言者。清人顾炎武于其音韵学著作《音论》之"六书转注之解"、"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二问题中,亦对转注有所讨论。其实,转注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已有字的形义而创造新字的造字法,其内部动因是词义演变带来的文字的孳乳。顾炎武持以声转为转注的观点,他将转注这个许慎置于文字学范畴的概念放在音韵学问题中来讨论,其目的是为其"四声一贯"说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The transfer not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six books." for Xu Shen's "transfer note," one of the construction categories, agreed to accept, the examination is always "the definition of", the views of different families, in the form of words, some i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There is a phonetic speaker. In his phonological work,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ix books turned to notes" and the "first two different theories of different meanings" of Gu Yanwu, the Qi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fer note. In fact, In essence, transfer note is a method of creating new words based o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existing words, and its internal motivation is the evolution of word meaning. He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Xu Shen" in the category of phil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his "four-tone consistent" theor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河西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沃兴华;论魏源的小学观及其成就[J];求索;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宇;;“不速之客”的两点语言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薛凯传;;《说文解字》“土”部解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3 冯学娟;;从《说文解字》看汉民族的审美观念[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4 刘敬林;;《说文》“六书”段注平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李振峰;;深于取象:甲骨文字的意义生成及其文学意蕴[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6 钱毅;曹健华;;论魏源的语言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7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贾文;甲骨文从人、卩、大、女、子的义近形旁字举例(三)[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刘世明;;钱大昕佚文及“地”字古音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赵力楠;;“菊”与“蘧麦”的辨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能;高福聚;;古汉字中的建筑遗迹[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常森;;论屈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隐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丁媛;张如青;;《五十二病方》“痂”字考[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鸿君;;《尔雅》病症名词考释(二)[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5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安增;“元”参构的学术话语的语义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丹华;孙诒让《名原》的文字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燕霞;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声母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志平;黄式三《论语后案》训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亚元;清代“假借”学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琰;清代“指事”学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余晓燕;《世说新语》名词同义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天霞;顾炎武《音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齐秀秀;《庄子》同源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国平;顾炎武与杜甫诗注[J];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03期

2 ;千灯古镇简介[J];扬子江诗刊;2002年04期

3 韩小蕙;;金千灯气象[J];青年文学;2007年03期

4 于越;;浅论顾炎武政治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5 张孟伦;;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四权”史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6 卢兴轩;;顾炎武关中行迹考述[J];历史教学;1992年04期

7 戚福康;论顾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6期

8 许苏民;论顾炎武经济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钱超尘;赵怀舟;;读顾炎武《大小诸证方论·序》[J];文物世界;2007年06期

10 张兵;;深挚淳厚 雄浑悲壮——读顾炎武《海上》组诗[J];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芸;赵怀舟;钱超尘;;傅山手钞《玄机口诀》顾炎武跋质疑[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南志秀;;顾炎武与富平[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3 牛兵占;;读《霜红龛集》序言领略傅山其人[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春新;;对外汉语教学词典——单语抑或双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陈守实;;明史散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6 黄永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正义[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7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何佑森;;第十一章 明末清初的实学[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9 赵宗正;;第十六章 清初经世致用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10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子今;顾炎武的治官定律[N];学习时报;2005年

2 记者 柏东丽;曲沃县举行顾炎武讲学处揭牌仪式[N];临汾日报;2007年

3 刘固盛;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史之学[N];光明日报;2005年

4 记者 柏东丽;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曲沃县召开[N];临汾日报;2007年

5 田居俭;顾炎武治学的精品意识[N];光明日报;2006年

6 周天;顾炎武论官场风气变化[N];检察日报;2003年

7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匹夫有难 国家有责[N];中国经营报;2009年

8 孙宝平;魅力千灯推出文化生态双旅游[N];国际商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孔晓宁 管志华;千灯古镇探人文之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来新夏;顾炎武与徐乾学[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雪霄;顾炎武诗歌考论[D];山东大学;2011年

2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后智钢;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16-19世纪中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6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家壮;明末清初杜诗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房秀丽;李二曲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天霞;顾炎武《音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延栋;顾炎武山东经历考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宁兵;论顾炎武诗学思想的价值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辛世芬;论顾炎武的金石学成就与贡献[D];山东大学;2009年

6 潘世华;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利伟;从《日知录》看顾炎武历史编纂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帆;顾炎武治理思想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9 牛余宁;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洪小斌;《唐韵正》个别字韵部演变研究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8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68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